■打入北美市場意味著中國石油產業逐步走向國際化,這是質的飛躍。
■鑒于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一成功個案將來無法全盤復制。欣喜之余,更應警惕潛在的市場風險和政治壁壘。
■既然西方不會輕易摘下有色眼鏡,那么,與其鼓勵大型國企走出去,不如讓一些有口碑有效益的民營企業去多多試水,這樣既能避免國企樹大招風,也有助于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化市場。
歷時7個月的中企海外最大并購終于塵埃落定——中海油26日宣布成功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151億美元的大手筆并購對中國能源產業發展意味著什么?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又有何啟示?
“不便宜,但很值”
“151億美元,不便宜,但很值。打入北美發達國家市場意味著中國石油產業逐步走向國際化,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中國石油大學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龐昌偉如是評價。
首先,尼克森自身豐富而多元化的資產組合將賦予中海油難得的國際發展平臺。
只要看看尼克森的全球資產分布,就知道它的“能量”:從加拿大西部到墨西哥灣,從英國北海到尼日利亞海上,構成了尼克森的遼闊“疆域”。這些產區中既包含常規油氣,還蘊含了油砂、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這不僅補充了中海油的現有資產,同時也增強了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
更重要的是,尼克森超過90%的儲量位于發達市場國家,穩定的政治安全環境、健全的投資法律都大大降低了地緣政治風險。
第二,儲量產量都將顯著提升。中海油已證實,完成收購后,儲量可增加30%;2013年的日產量也可同比增長22%,達到114萬桶左右,遠高于去年的94萬桶油當量。
第三,尼克森在油砂、非常規天然氣等領域的開采經驗和技術也可以幫助中海油獲得技術上的突破。
而對于尼克森自身來說,“出嫁”中海油也是相當劃算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卸去43億美元的債務負擔。同時,中海油曾表示,尼克森在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產將繼續由尼克森當地辦公室進行管理,中海油也將留用所有管理層與員工,并繼續與本地供應商合作。正如尼克森董事長巴里·杰克遜說,這項交易更為尼克森股東帶來即時而顯著的價值。
天時地利加人和
這場開始于去年7月的跨國“姻緣”半年多來一直好事多磨。其間,因加拿大政府兩次宣布延長審批期限而一度拖延;美方審批環節又帶來太多變數,就怕又栽在莫須有的“資產安全”上。再加上2005年的“兵敗”優尼科,外界之前不免也為中海油捏一把汗。
所幸,最終“喜結連理”。專家表示,這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
從“天時”來說,全球經濟大環境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歐為危機困擾,西方多國試圖通過拋售各類資產以求解困,并購政治阻力也不如過去強大,這為收購成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就“地利”而言,美國頁巖氣革命改變了能源格局,也迫使加拿大調整了能源戰略。加拿大多數原油出口到美國市場,但頁巖氣革命帶來的“能源獨立”將使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降低,加拿大需要尋找新的市場。
“人和”因素也不可或缺。經過優尼科的前車之鑒,中海油吸取了經驗教訓,為此次并購做了充分準備。自2008年以來,中海油一直是加拿大的一個重要投資者,其投資總額為28億加元。而且,在收購尼克森之前,中海油成功完成了五起海外收購,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并購運作經驗、談判技巧和人才隊伍。
應警惕潛在風險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路途上,迄今已留下一連串堅實的腳。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大連萬達收購美國AMC影院公司、中國財團收購國際飛機租賃公司,直至此次中海油成功收購尼克森,中國資本在跨國并購領域正扮演著日趨活躍的角色。
但是專家認為,鑒于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一成功個案將來無法全盤復制。在欣喜之余,更應警惕潛在的挑戰和風險。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提醒,一個是市場風險。在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不確定、美國“能源革命”等背景下,能源市場難免波動,油價面臨下跌風險。因此,即便完成收購,未來收益可能會低于預期。
另一個是政治壁壘。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西方市場依然門檻很高,進入不易。如今,西方經濟熬過了最困難的時候,正逐步恢復活力,資本市場也在回暖,類似“中國投資威脅論”等又將沉渣泛起。有一個信號已“預警”未來:加拿大政府在批準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同時,也宣布了有關外國企業投資加拿大的新規定。其中,特別針對外國國有企業對加拿大油砂資產的收購案作了額外限制,即加政府將只有在“特例的情況”下才予以批準。有評論曾解讀,這實際是對外國國有企業大規模購并加能源企業關上了大門。
為此,陳鳳英建議,既然西方不會輕易摘下有色眼鏡,那么,與其鼓勵大型國企走出去,不如讓一些有口碑有效益的民營企業去多多試水,這樣既能避免國企樹大招風,也有助于中國的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