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持續半年之久的尚德破產風波終于塵埃落定,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對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實施破產重整。光伏巨頭的倒下,不禁讓我們反思,在各界不斷唱衰光伏業的當下,誰來為過去十年里,中國太陽能產業迅速擴張、以致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買單?
尚德市值在去年便蒸發了60%
去年以來,國內光伏業一直新聞不斷。A股市場中,超日太陽的“董事長跑路”風波剛過,而今在美上市的尚德電力又成為光伏業的另一個傷疤。
事實上,尚德的債務問題由來已久,自2012年7月宣布成為莫須有的德國債券欺詐案受害者并且損失了5.6億歐元之后,尚德再也沒有發出過財務報告。而尚德的市值早在2012年便蒸發了60%,其在2012年3月之前的4個季度共損失了6.46億美元。
如此光景與八年前相比,恍如隔世。尚德電力股價也已從2007年的85美元高點跌至目前的0.6美元以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垃圾股。
更令人欷歔的是,此前無錫尚德一度還作為光伏產業的領軍者,在國內的光伏業享有盛譽。其掌門人施正榮個人身價也在2006年最高峰時達到186億元,被稱做“綠色英雄”,而今卻在接受相關部門的調查。
尚德可轉債到期無力償還
值得一提的是,尚德電力早先已收到3%可轉債托管人的通知,即2013年3月15日到期的可轉債,仍有5.41億美元的未支付金額,已經違約并要求盡快付款。該違約事件同時還導致尚德對包括國際金融公司和一些國內銀行在內的其他債權人的交叉違約。
雖然尚德一度發布公告稱,已經與超過六成的可轉債持有人達成債務延期協議,同意將其償還日期從3月15日推遲至5月15日,但這一公告并未解除市場對其危機的質疑。
尚德電力——這個國內首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也成了中國內地首家出現公司債務違約的企業。
理性缺失引發“光伏熱”
不可否認,光伏巨頭尚德的倒下只是國內光伏產業大蕭條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內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光伏業作為“綠色GDP”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在貸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毫不吝嗇。
2005年,在無錫市政府的幫助下,無錫尚德完成企業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國有股獲益后,相繼退出。同年底,各路資本共同募集8000萬美元,助力尚德電力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登陸紐交所的民營企業。
揪心的是,彼時也正值光伏業利潤的最高期,尚德的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投身于光伏,各地政府也紛紛效仿,“光伏熱”就此展開。
在浙江,高峰期該省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規模均在10萬千瓦以下。越來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導致競爭加劇。國內行業利潤率從139%下滑到10%左右。
國內多晶硅龍頭企業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對記者道:“供過于求起碼有一倍多,全球市場需求在2000萬千瓦左右,產能卻達到4000萬至5000萬千瓦,多余的2000萬千瓦只能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