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天+4%漲跌幅”的油價調整機制將成為歷史。26日,國家發改委降低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同時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從當日起,不論國際油價變動幅度多少,國內成品油每10天調價一次,該降就降,該升就升,但遇到每升調整價格不足5分等特殊情況則暫停調價或往后順延。
此次國家層面出臺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有三大亮點:一是大大縮短了調價周期,由以前的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二是取消了國際原油市場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三是調整掛靠油種。毋庸置疑,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不僅能解決調價周期過長、刺激投機、易漲難落等一攬子難題,也可能扭轉“兩桶油”煉油板塊頻繁虧損的現狀。
盡管新成品油定價機制,革除了舊機制的種種弊端,向市場化邁出堅實的步伐,但距真正的市場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譬如,新機制在公布掛鉤國際原油品種的同時,沒有明確具體油種,也沒有公布具體的計算公式。著名學者馬光遠對此質疑說:“如果調價公式不公開透明,大家仍舊看不懂油價”。
現在的問題是,我國油價的合理公平,并非由定價機制單一原因決定的,還有很多因素讓國內油價居高不下,甚至比發達國家的油價還高一截。按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流動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在幾個構成價格要素中,我國的石油行業因特殊行業壟斷背景,在流動環節費用過高。譬如,美國零售和輸送環節成本一般占零售價格的12%左右,在中國這一比例為20%。按絕對價計算,比美國每升高 1元。如果在這環節,石油企業下點硬功夫,我國石油價格每升下降一元,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附著在國成品油的稅負,已不堪負重。現行的成品油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其中增值稅從價計征,稅率為17%;消費稅從量計征,無鉛汽油的消費稅為每升1元;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稅則以納稅人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稅額為計征依據。各種稅費累加,致使成品油的總稅率高達40%左右,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成品油,約40%的錢,跑進了政府的口袋里。單純從稅負這一角度比較油價,美國油價含稅比重為15。36%。目前,大多數國家已開始在著手做減稅文章,倘若我們參照美國標準,國內石油價格可降空間依然很大。
此外,成品油零售高度壟斷,也間接推高了油價。按照國家規定,成品油零售企業可在不超過政府規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體零售價格。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成品油零售巨頭們鮮見有降價行動。而民營加油站卻頻繁開展降價促銷活動,但由于原油進口、加工與銷售仍被幾大國有油企牢牢把持,民營企業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在與國有油企的競爭中始終處于被動局面,經常出現油荒,根本沒有降價的機會。
所以,政府應排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利益集團的干擾,大膽決策,放民營一條“生路”,真正形成競爭化態勢。因為,很難想象,一個石油消費位居世界“探花”位置的市場,如果沒有了民營油企的踴躍參與,這不僅一種悲哀,更會對中國能源戰略構成潛藏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