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氣不能賣出去變成錢,再多的氣在手里面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無法掙錢,產業發展不會像我們期望的這樣快、這樣好。”在日前舉辦的“2013國際頁巖氣技術交流會”上,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副司長楊雷表示。
美國頁巖氣革命正在悄然改變世界能源游戲規則,頁巖氣狂潮已經席卷中國。“2012年,我國在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方面,最熱的是頁巖氣,人們的熱情很高,但似乎沒有達到人們希望的程度。”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文瑞也在會上表示。
這其中有技術、機制等多方面原因。息旺能源分析師王瑞琦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頁巖氣在中國迎來發展機遇期,但是真正實現產業化、商業化還需要十年時間。
美國模式不能復制
“美國頁巖氣革命最重要的標志不是把氣采出來,而是把氣采出來后具有和常規氣同等的商業競爭能力,這是最重要的。”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衛東在會上指出。
中美在頁巖氣勘探開采方面存在歷史、技術、資源稟賦、機制等幾方面差異。
第一,“美國用了80年時間將頁巖氣價格降了下來。”卓創資訊李凌軒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起步則較晚。“美國在三四年前就已經開展了非常規油氣的研究,而我國對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研究、技術儲備與其存在很大差距。”國土資源部勘察司副司長車長波表示。
第二,“中國頁巖氣埋藏深度是美國的兩倍,且有的區塊所在地多山區,甚至位于強烈的構造活動帶,同時基礎設施不配套,缺乏水利壓裂技術所需的大量水資源等。”中國礦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家華在會上說,這加大了我國頁巖氣開采難度。
第三,“中美之間油氣勘探開發的體制、制度、機制存在很大差異。”車長波表示。
因此,“我們在面對中國頁巖氣勘探開發時必須冷靜思考。要學習美國頁巖氣開發的成功經驗,但切不可照抄照搬,更不可簡單復制。”車長波說。
此外,中美之間的另一個差異則是,“美國是大平原,管網很發達,家里面后院幾公里就可以接到管網上,市場化條件非常好。而我們這方面的基礎設施條件與之有較大差距。”楊雷說,為此,“我們在積極研究促進頁巖氣盡快實現商業化,也在制定相關的規定,現在已經有了初稿,還在征求天然氣基礎設施運營管理辦法。這個核心意思就是說天然氣的基礎設施是第三方可以公平準入的,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頁巖氣可以很容易地接入管網進行出售。”
“四位一體”攻克技術難關
頁巖氣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2015年我國頁巖氣產量將達65億立方米。但我國復雜的地質結構決定,在一個區塊的技術不一定能適用于另一個區塊,這增加了科技攻關難度。
為此,我國政府正在推行“四位一體”的科研攻關,即讓科技、研發中心、裝備、示范中心相結合,充分調動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力量。“因為這個產業鏈是很長的,如果單獨某個方面取得進展,并不一定能夠推動整個頁巖氣開采的進程。”楊雷表示。
楊雷說,國家在重大科技專項上投入很大,并設立了頁巖氣開發中心,中石油廊坊研究院就是一例。他同時表示,國家大力倡導頁巖氣裝備的國產化。頁巖氣的開發要真正實現規模化、工廠化還需要有經濟性。國家投入大量財力支持國內企業進行國產化實驗,在大型壓裂裝備等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楊雷還表示,技術和裝備都需要通過具體的項目來實現,因此要依托示范工程。國家能源局已批準了3個頁巖氣示范區,分別位于四川、重慶、陜北。通過這些實驗區,把技術和裝備真正推廣起來。
由于頁巖氣開發過程具有一定污染性,因此不少企業也在此投入了研發力量。中石化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崔龍鵬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們正在一手抓添加劑研發,一手抓綠色環保和水處理。阿克蘇諾貝爾防護涂料(蘇州)有限公司相關人員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他們研發的 Intercrete系列產品可以有效解決頁巖氣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
此外,國際合作也成為中國企業提升技術經驗的有效途徑。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新能源處處長雷懷玉在會上表示:“我們的技術、手段跟國外有一定差距,還得虛心向外國公司學習,需要互利共贏才能辦好事。”他還說,中石油先后與殼牌、康菲和安妮等國際巨頭合作,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用新機制和新體制促進頁巖氣快速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頁巖氣勘探開發時要學習美國頁巖氣開發的成功經驗,不可簡單復制。雖然頁巖氣在中國迎來發展機遇期,但是真正實現產業化、商業化還需要十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