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蘇,國際
油價再次走高,有關“石油峰值論”的聲音更加受到關注。9月4日,在《中國新聞周刊》和
道達爾中國共同舉辦的能源論壇上,能源專家就“石油峰值論”展開了激烈探討。
石油峰值已經到來?
上個月,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警告,隨著世界上多數主要油田已過產油高峰期以及對油氣開采的投資不足,未來5年全球可能面臨能源供應緊縮。這個警告,使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憂雪上加霜,對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潑了一盆冷水。
對于這種說法,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馮連勇表示認可。他說,比羅爾的警告,是建立在對全球800個油田、五大石油公司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得出的結論,并不偏激。現實說明,石油峰值已經成為事實,而不是理論。比如世界排名前10的墨西哥油田,最近幾年的遞減速率令人驚訝,達到了每年遞減35%,從2004年200多萬噸降到了現在的58萬多噸。
對于“石油峰值論”,記者聽到更多的則是各種質疑。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不認為石油峰值已經到來。他說,如果從可開采的地質儲量來看,談峰值為時過早。近30年來,石油的儲采比例變化不大,還有大量的非常規石油資源未被開采,并且隨著技術進步,資源發現率和可回收率都在不斷提高。不過,周大地指出,由于地緣政治和經濟問題,石油越來越變成稀缺資源,也的確存在著經濟型峰值的表現。所以,現在并非到了沒有石油的時代,而是到了沒有低價石油的時代。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也對“石油峰值論”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為,說一個油田有峰值沒什么意義。石油工業在不斷發展,老油田、老油區仍然在增儲,生命期限可以大大延長;在戰略性的開拓上,可以不斷向新區發展,比如中國從東部的石油工業基地向西北、向海上轉移。現在還有很廣闊的領域沒有被人類挖掘,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經濟邊界值的降低,它們都具有可采性。張抗認為,石油工業正處在壯年期,如日中天,之所以世界石油出產量上升緩慢,是因為歐佩克的限產保價政策以及以墨西哥和俄羅斯為主的非歐佩克國家的投入嚴重不足。
科技決定能源未來
不管“石油峰值論”是否成立,及其成因如何,對我國而言,石油供給短缺則是面臨的實際問題。2008年,中國能源消費量同比增長4%,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3/4來自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介紹說,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對未來替代能源做出了總體部署,并對未來替代能源制定了三個方向,
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以優勢能源代替稀缺能源。清潔、高效、多元、低碳、可持續,這就是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
徐錠明說,后石油時代,實際上也是一個新能源成長時期,我們“預則立,不預則廢”。他很贊賞奧巴馬的能源戰略:改造能源工業,創造一個智能型能源工業。他說:石油峰值問題,不是石油是否枯竭,而是環境問題要求我們必須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科技將決定能源未來,科技將創造未來能源,人類社會將從能源資源型社會走向能源科技型社會,這是新的能源革命,或者說是第四次革命。“現在普遍認為,金融危機之后帶來的是一場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突破點和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環保產業和新能源產業”。
能源業內專家韓曉平認為,采用新的能源和新的能源戰略,是文明進程和技術進步所要求的。能源技術本身在進步,我們不可能總停留在原來的基點上,就像我們今天不可能再燒柴火一樣,我們會選用更先進的技術,所以談石油峰值意義并不大。全球變暖,使我們不得不去采用新的技術。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新能源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挑戰仍然非常大。
基礎能源仍占主導地位
不管是基于石油短缺還是碳排放的壓力,專家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基礎能源仍將長期占據主要地位。
張抗說,石油時代之后是多能源發展互補共存的時代,基礎能源長期還占有主要地位。進入后石油時代不是因為石油枯竭,而是因為有更清潔、更高效、更方便的能源來替代石油。對我國來說,未來的能源份額中,傳統的基礎能源所占的份額仍然相當大,要義在于
煤炭的清潔化。整體來講,首先要關注節能減排;其次繼續關注基礎能源的持續發展,因為它是我們很長時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托;最后我們要注重和關注新能源的開發。
周大地也認為,從控制碳排放的角度看,現在講替代石油很不現實。現在世界能源結構里有28%是煤炭,要真正從氣候變化控制碳排放來講,首先要消減使用的是煤炭而非石油,更不是天然氣。他說,中國的石油消費僅占全部能源消費的不到20%,天然氣只占3%多一點,和全世界的油氣消費超過60%的比例來比太低了。所以,從中國特點出發,下一階段石油消費量還會繼續增加,天然氣要作為一個重大的發展方向;
水電、
核電經過努力,能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給中國大規模增加清潔能源。這些應該成為能源戰略的優先范圍。他舉例說,美國的經濟可發展水利資源開發程度達到82%以上,日本的經濟可開發水利資源83%以上,而我們現在僅有30%。所以,“我們不能一方面反對大水電,一方面去蓋好幾塊錢一度電的太陽能屋頂”,現在一定要從中國特點出發,研究中國實際的可能性和實際的各種資源以及經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