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6日的一周,大宗商品多頭倉位的增速達到近4年來之最。其中,原油市場多頭倉位的增幅為年內最大。過去3周,多頭倉位累計增幅達到67%,創下2009年5月以來最大漲幅。目前,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已經上漲至每桶96美元附近,這是不是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還會有一輪暴漲?說不清,但值得密切關注。
可以肯定的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這意味著中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成本都會大幅攀升,而使得中國面臨嚴重的輸入性通脹。在這個過程中,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將進退兩難。如果為了抑制通脹預期而緊縮貨幣,那么內需將承受嚴重壓力,很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出現滯脹。
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全世界都經歷過這樣的痛苦——石油禁運導致所有工業生產國成本大幅提高,物價飛漲,經濟蕭條。現在,中國是典型的工業生產國,以石油為主的資源價格暴漲對中國無疑是一種非常殘酷的打擊。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這是發達國家濫發貨幣的必然后果,也是掠奪中國財富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利用金融優勢,在價格劇烈波動中,直接賺取利潤;而發展中國家由于生產必需品的實物需求,必須被動的接受價格變動的結果。
有人會說,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對美國同樣不利。的確,但對中國更不利。因為,美國天然氣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廉價的頁巖氣,已經被美國大量使用。所以,石油價格的上漲對美國能源成本影響甚微,反而會使美國的頁巖氣開發和使用快速提升,加速新能源技術的發展。
但中國行不行?至少,在短期之內我們看不到太大的希望。因為,中國頁巖的地質構造與美國截然不同,頁巖氣的開發成本很高,目前遠遠不能形成商業模式。那么中國怎么辦?我認為,中國必須大幅拉高“出口加工業的出口稅收”。首先,這樣可以使出口商品更貴,在發達國家尚且依賴中國加工一般消費品的時候,借此把輸入的通脹再輸出去,從而逼迫發達國家CPI上漲,迫使其緊縮貨幣,抑制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其次,這樣可以減輕國內緊縮貨幣的壓力,穩定人民幣的匯率預期,有利于拉動內需。第三,還可以增強政府財力,補貼弱勢群體,補貼日用消費品的成本,避免中國出現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