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頁巖氣革命有望讓美國實現天然氣自給自足甚至出口從而強烈沖擊世界能源格局之際,資源緊缺的另一個經濟大國日本在能源領域也傳來好消息。3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成功從蘊藏于愛知縣和三重縣海域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獲得了天然氣。這是全球首次通過在海底分解含有大量天然氣成分的可燃冰獲得燃氣。據估算,日本周邊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可供該國使用100年。此次試開采可燃冰的成功讓日本看到了擺脫本國能源短缺的一線希望。
可燃冰又稱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形成的白色結晶體,能像天然氣一樣燃燒。可以作為城市的管道煤氣以及火力發電廠的原料使用。地球上可燃冰的儲藏量非常大,并且由于可燃冰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為煤炭的一半,可有效減少地球溫室效應,因此可燃冰被認為是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一種新能源。可燃冰是在高壓低溫的條件下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區域。2007年至2008年,加拿大曾經與日本聯合進行了在陸地開采可燃冰的試驗并取得成功。但迄今為止人類還未曾在海底成功開采過可燃冰。
受日本經濟產業省委托,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從2012年2月就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以南70至80公里的近海海底鉆探可燃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人員終于在這種神奇的海底冰塊中獲得了天然氣。
可燃冰的勘探和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流體動力學、熱力學、鉆探工程等諸多學科,需要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由于在開采過程中會發生溫度和壓力的變化,因此與傳統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相比,可燃冰的開采比較繁雜。目前各國常見的開采技術包括:降壓開采法、注熱開采法、化學劑開采法、二氧化碳置換法以及多種開采模式組合法。2001年,加拿大通過注入熱水的方法首次生產出燃氣。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已經超過了產出的氣體。此次日本采用的是名為減壓法的方式,最高可確保能源產出量達到投入量的數十倍。只是日本的可燃冰不是存在于永久凍土層等陸地上,而是深埋在海底,這就需要首先從深約1000米的海底再挖掘數百米開采到可燃冰之后再進行分解處理。
復雜的開采程序使可燃冰的開發成本遠遠高于普通的天然氣。據“日本可燃冰資源開發研究聯盟”推算,即便采用減壓法,開發成本也在每100萬BTU(英國熱量單位)60美元左右,是日本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的2倍。將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進步,有望把成本降到天然氣的水平。除了開采成本高,可燃冰的開發還面臨著其他特殊的課題。例如,石油、天然氣只要打一口井就會自動噴出,而可燃冰還需要在地層中分解,這就額外多出一個步驟。日產量也只有天然氣的一半。另外,如果可燃冰連續分解將導致周圍地層溫度下降,產量也就隨之減少,這一難題也有待克服。因此,日本政府估計商業化開采可燃冰最快也要等到10年以后。
盡快面臨諸多困難,日本對于商業開采可燃冰還是充滿期待。日本經濟產業相茂木敏充在3月12日會見記者時表示,“即使是(美國的)頁巖氣,當時技術上也被認為非常困難,但如今已經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看來,日本也想效仿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來一場可燃冰革命,從而徹底擺脫制約本國經濟發展的能源短缺的瓶頸。
在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后,日本國內掀起一股反對核電站的高潮,不少核電站在停機檢查后都難以重新開機發電。因此日本的電力需求正越來越依賴傳統的火力發電。2011年日本用于火力發電的液化天然氣比震災之前的預計超出1700多萬噸。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急劇增加還是導致日本2011年時隔多年出現貿易赤字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日本各界對于開發可燃冰的期待越來越大。而一旦商業開發成功,日本也有望憑借可燃冰成為一個新的能源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