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處4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歐佩克市場監督原油一攬子平均價格下跌3.57美元,至每桶102.28美元,創17周以來最低水平。
據科威特主流媒體《火炬報》4月15日報道,科威特石油大臣哈尼·侯賽因14日對媒體說,今年國際石油價格將降至每桶90美元。同一天,“中東經濟”網站撰文稱,受制于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持續乏力,國際油市出現“消耗不旺”現象,致使油價走低,而由于供需脫節產生的這種低價位狀況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哈尼·侯賽因認為,國際石油價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動力不足,財政危機頻發,其主要經濟數據未達到預期,導致對石油的需求下降,從而拉低了國際石油價格;二是自2012年年中以來,國際石油消費市場每天的增量不到80萬桶,而這一份額,非歐佩克成員國的國家石油生產即可滿足需求。
歐佩克4月10日發布的國際石油市場《每月報告》也指出,近一時期,由于國際原油市場的許多數據表現“令人失望”,歐佩克已將2013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期從原來的日均84萬桶下調至日均80萬桶。受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疲軟的影響,歐洲石油需求已經連續18個月下跌。
“中東經濟”網站4月15日的一篇文章說,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國際油價都將處于“低迷價位”。
文章認為,目前石油價格走低的格局是在伊朗石油受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嚴格制裁的情況下出現的,作為歐佩克舉足輕重的成員國,如果伊朗石油能夠正常出口,國際油價還會進一步下跌。文章呼吁歐佩克成員國出于自身和集體利益的“雙重考慮”,保持目前的石油產量不變,不要輕易做出增產等舉措,以免打破“既定的配額”和“利益均衡布局”,從而助推國際油價持續走低。
埃及《今日世界報》4月15日撰文指出,現在斷言今年的石油價格一定會持續走低還“為時過早”,因為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會影響和制約石油價格的走勢,如西方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回升狀況、歐佩克成員國默契的減產增價行動、新興市場國家在多大程度上對石油有著進一步的旺盛需求以及市場對中東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因素的恐慌等等,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和規模上對國際油價的躍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中東經濟”網站4月15日報道,當天布倫特原油價格為103.11美元/桶,WTI原油僅為90.66美元/桶。報道說,“照此趨勢,這一價位還將會進一步下跌”。不過,國際石油價格在相對較低的價位正常運行,對世界經濟走出停滯的陰影并逐步走向復蘇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它可以減少經濟運作的成本,從而有助于全球經濟的“回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原油市場目前大體情況是供應充足、需求疲軟,基本趨勢是油價走弱。但是,突發事件對原油價格有重大影響。因此,國際原油價格今后的走勢難以簡單預測,以往的經驗也證明錯的預測常常比對的要多。種種跡象表明,國際油價穩定的時代可能一去不復還了,今后消費者將面臨國際油價經常性的大幅波動。由于我國成品油價格機制對國際油價波動會有“更快”、“更及時”、“調整幅度更大”的特征,國內消費者需要慢慢適應頻繁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