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氣消費進入淡季之際,中石油突然提出限氣供應政策,讓下游用戶猝不及防;但限氣不到一星期就“流產”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各方了解到,中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公司4月28日召開會議稱,由于上游氣源緊張,下游用氣量大幅超過原計劃指標,故決定自5月2日起減少各下游用戶25%~27%的供氣量。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中石油限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上游氣源緊張,而是為了落實國資委提出的減虧計劃。中石油近兩年進口天然氣巨額虧損,因此,“減虧”是中石油此次限氣供應的主要原因。
中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公司某內部人士昨天對本報記者回應說,減虧并非提出限量供應政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供需關系比較緊張。“我們提出限量供應后,下游用戶意見比較大,所以我們減少了儲氣庫的注氣量,又逐步恢復了對他們的供應,但需要他們重新編制用氣指標以備我們計劃供氣量。”
對于中石油的這一政策,多年與中石油打交道的天津某燃氣公司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感到很意外,以前從來沒在這個時候限過量,而且減少供應的量一下子減少近三成,實在接受不了。我們通過地方政府多個部門找中石油協調后,才終于給我們恢復了供應。”
也有人指出,中石油上游資源緊張的原因可能與華北油田、長慶油田的檢修有關。它們是中石油在國內的兩大主力氣田,5月至6月將進行常規檢修。
“華北油田、長慶油田每年都有類似的檢修,但對全國供應量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安迅思息旺能源信息經理黃慶對本報記者說,更多的原因可能還是下游天然氣用戶增速迅猛,導致北方管道氣供應趨緊。目前下游用戶此前的用氣量基本都能得到滿足,但今年新增的用氣需求就比較難得到供應。
上述天津某燃氣公司負責人也坦言,由于地方政府有節能減排的壓力,天津在不斷提高氣化率,用氣量也不斷在增加。“但我們一直都在跟中石油溝通增加用氣指標的事,他們突然減少這么多的供應,太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F在雖然恢復了正常供應,但心中的石頭并未落地,新增的用戶我們都不敢落實了。”
在中石油提出“限氣”政策后,一些天然氣下游用戶開始向LNG(液化天然氣)加工廠采購LNG,并推高了國產LNG的價格。據安迅思息旺能源監測,五一節后華北河南送到價格較節前上漲150至5400元/噸,而國內其他地區的LNG送到價也出現了上漲。
盡管中石油的限氣政策已經“流產”,但業內人士對此仍然心有余悸,擔心未來還會出現類似狀況。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認為,只有改變國內天然氣市場現有的商業合同模式,才能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狀況。
劉毅軍說,成熟市場的天然氣上下游合同應該是有嚴格的、詳細的供應方案,而中石油與下游用戶簽訂的合同只是意向性的,這就留下了出現問題的空間,F在,上游公司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對于下游用戶實施限供該給出透明合理的理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語焉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