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歐盟委員會對向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懲罰性關稅打開綠燈。據悉,稅率將高達47%。歐盟正式公布這一決定前還會征詢各成員國意見。如無意外,該決定將于6月6日正式生效。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國,中國制造的電池板已超出了世界各國需求的總和。僅2012年,中國就向歐洲出口了總價值高達210億歐元的太陽能產品。在競爭中,中國電池板低廉的價格使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太陽能組件制造商望塵莫及,許多企業(如Solon、Centrotherm、 Q-Cells)已先后破產,其他企業的經營狀況亦是舉步維艱。2012年7月,Solarworld等歐洲太陽能企業聯名向歐盟委員會遞交了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調查的申請,這也是迄今為止歐盟對華發起的最大規模訴訟。
盡管目前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懲罰性措施一觸即發,但在歐盟內部亦有不少有識之士持冷靜客觀的不同觀點。德國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的政經發言人普費爾(Pfeiffer)指出,德國太陽能企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才是造成德國太陽能工業整體競爭乏力的主要原因。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不但無益于問題的根本解決,并且會對向中國太陽能企業提供機械設備和原材料的德國企業造成負面影響。另外,懲罰措施亦可能引發中歐貿易戰,導致中國對來自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機械設備征收高額關稅,進而對歐洲的機械行業造成打擊。因此,通過談判途徑促進問題的解決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