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與汽油出廠價掛鉤的液化石油氣(LPG)價格在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后反而陷入下跌的通道。
5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市場監測機構獲得的數據顯示,5月10日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小漲后,LPG的出廠價格并沒有跟漲,上周五,全國液化氣出廠均價為5892元/噸,幾乎與調價前的上一周持平。此外,各地民用LPG零售價格近期也存在不同幅度下跌。
分析師認為,此次成品油上調由于幅度較小對LPG市場影響不大,目前民用LPG最高零售價格與油價有聯系但不直接掛鉤,隨著各地氣溫的進一步回升,民用LPG消費淡季特點愈發明顯,預計下月LPG零售價格延續弱勢下行。不過,在中石化LPG統銷順利開展的進程中,LPG價格大幅度調整的可能性不大。
成品油小漲LPG零售價跌
5月10日零時起,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窗口開啟,汽、柴油出廠價格均上調95元/噸。根據國家規定,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大宗商品,LPG實行最高出廠價格,最高出廠價格按照與汽油出廠價格保持0.92:1的比價關系確定,液化氣出廠價格最高限價由7475元/噸漲至7562.4元/噸,較原來最高限價上調87.4元/噸。
但是,截至目前,各地LPG零售價格存在不同幅度下跌。5月1日起,長沙14.5公斤瓶裝民用液化石油氣價格由113元/瓶下調至111元 /瓶;5月5日起,14.5公斤瓶裝液化氣最高零售價為每瓶105元,與上月持平;從5月10日起,民用瓶裝液化石油氣(凈重14.5公斤)最高銷售價格每瓶由原120元調整為112元,每瓶下降8元。
隆眾石化網燃氣分析師郭麗麗對記者稱,這與各地民用液化氣最高零售價格制定機制有關。目前民用氣最高零售價格與油價有聯系但不直接掛鉤,每月液化氣最高零售限價根據上月液化氣出廠價格而定。雖然新成品油調價機制實施以來,調價周期縮短,漲跌更加靈活,但若上月液化氣出廠價格沒有明顯變化,為維護市場穩定,物價部門核定當月瓶裝液化氣價格保持不變。隨著各地氣溫持續回升,民用氣終端需求減弱,下游補貨周期較長;此外部分地區零售價格下跌,也與進口氣價格下降,國產氣與進口氣價差縮窄,繼而液化氣經營成本降低有關。
“隨著各地氣溫的進一步回升,民用液化氣消費淡季特點愈發明顯,上游煉廠銷售平淡,終端消耗緩慢,預計下月民用LPG零售價格延續弱勢下行。”郭麗麗補充道。
淡季需求萎縮難大幅漲價
郭麗麗認為,此次成品油上調由于幅度較小預計對液化氣市場影響不大,但市場心態還是會得到一定提振。
5月進行到現在,國內LPG市場表現一直平淡,沒有重大利好支撐下,價格推漲動力不足,此次成品油調價,輕芳烴及MTBE市場的價格也會跟隨調整,液化氣價格或會小幅拉漲,但考慮到液化氣深加工企業開工率已經在逐漸提升,供應上的增加或將抵消此次上調帶來的利好,且天氣逐漸炎熱,液化氣需求面在慢慢萎縮,因此綜合考慮此次成品油調價對液化氣市場的利好不足以帶動液化氣價格的上揚。據金銀島的監測,上周五,全國LPG出廠均價為5892元/噸,相比5月3日5891元/噸僅相差1元/噸。
中宇資訊分析師沙文波認為,五月初國內液化氣市場走勢相對穩定,下游基本在五一節前補倉,節后需求并不強烈,煉廠庫存控制在低位,無意走跌刺激走量,市場呈現平淡局面。五月中上旬進口氣到港密集,其量大價低,對國內液化氣市場形成沖擊,南方市場表現尤為明顯,受進口氣壓制,中石化、中石油推漲無望。
據悉,5月中上旬,華東將會有3萬多噸、華南有9萬多噸的進口LPG到港,這勢必將會對國產氣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國內大煉廠大多進入裝置檢修期,日減產量約8000多噸,這12萬噸的進口氣正好填補因裝置檢修帶來的供應缺口。
金銀島分析師吳國棟表示,進口氣依舊壓制國產氣市場。因目前進口到貨成本較低,進口氣價位多與國產氣保持較小價差,目前華南進口丙烷集中在6100~6300元/噸,華東集中在5900~6100元/噸。較低的進口氣市場令國產市場難有較好表現。
“今年4、5月份行情較去年同期差距較大,多數貿易商表示對后市的把握難度加大,均按需定采,無意囤貨,需求呈現下滑趨勢,液化氣行情走高承壓。”沙文波說道。
六、七月份為LPG傳統銷售淡季,沙文波分析,本次成品油調價雖為實行新定價機制以來首次上調,但對于弱勢占優的液化氣市場來說,實乃杯水車薪。總體來看,短線國內液化氣市場弱勢盤穩為主,中長線存在走跌風險。
中石化統銷實現利益最大化
不過,隆眾石化網燃氣分析師趙桂珍認為,在中石化統銷LPG順利開展的進程中,燃氣市場大幅度調整的可能性不大,估計未來兩個月LPG市場只會窄幅向下調整。
國際液化氣市場一直是影響國內市場心態及價格的關鍵因素,尤其是進口氣資源相對豐富的華南、華東市場。據安迅思息旺能源統計,1月份至5月初,中石化液化氣統銷的前四個月,華南市場估價與進口成本價差較之2012年,一直穩定維持在相對較低水平,很長一段時間內國產氣價格高于進口成本。
據計算,1~4月份華南市場估價與進口成本平均價差在68.65元/噸,而2012年同期,此價差在894.38元/噸。雖然每年市場都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但在今年初國際成本就持續走跌的情況下,國內市場能夠維持相對平穩的價格波動,不得不否認中石化對液化氣的統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1~5月初,中石化統銷后,在市場存在進口成本走低、節假日、供應大于需求等多重利空因素的情況下,中石化煉銷公司利用統銷,人為操作因素加強,同時煉廠庫存尚可握有一定的主動權,對各市場各煉廠的資源進行合理調配,致國內液化氣市場價格一直能夠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窄幅震蕩,保證了市場的穩定及上游集團利益的最大化。
上述分析師說:“中石化上游以控制各地區LPG價差的方式,對區域間資源流通量進行了統籌,同時,與下游客戶簽訂資源供應協議,和各分銷商達成一定的合作后,煉廠的庫存得到有效控制,抑制液化氣市場向下的趨勢。”
為進一步穩定國內液化氣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中石化還將觸角延伸至大型燃氣公司及液化氣進出口業務。中石化煉銷正在由上游液化氣生產商向上下游一體化分銷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