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能源“十二五”規劃加大了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的力度:2015年高排碳的煤和石油占一次能源的比率將比2010年降低6.9個百分點,而低碳的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相應增加6.9個百分點。
落實能源“十二五”規劃目標,不是單靠給各省下壓能耗和燃煤總量指標就可以實現的。還必須針對各地普遍存在的觀念誤區,以及影響能源市場健康發展的重大決策和種種生產關系層面的問題,采取全局性的“頂層設計”和措施。
首先,充分認識天然氣對保障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重大意義。在”十二五”不可能繼續依靠多燒煤支撐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唯一出路是快速發展和高效利用天然氣。“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的首要之點,是在上千個有條件的新區以天然氣冷熱電聯供DES/ CCHP的高效、科學用能模式,替代冷、暖、熱、電、汽分產分用的傳統模式,并且把“十一五”推廣應用的熱電聯產CHP改造提高到冷熱電聯供CCHP。這可使新區的能源利用效率從傳統的40%—50%提高到70%以上。
“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的另一個主要戰線是交通運輸領域。交通運輸的能源革命的重點之一就是燃料的低碳、多元化。其中,在近10年內最成熟、最經濟、最有效降低尾氣對大氣污染的途徑就是C/LNG用作交通運輸燃料;特別是LNG用作車、船燃料、大幅度替代柴油。因為此項技術已經成熟而且裝備國產化,運營市場化;相對于柴油的巨大經濟和環境優勢使相關各方積極性空前高漲。但由于LNGV價值鏈包括設備制造、LNG供應、加注站布局和運輸公司的參與等多個環節,只待政府的推動和支持的“畫龍點睛”之筆。只要政府在標準規范的制訂和政策支持上及時跟上,最近幾年必定會有井噴式的大發展。
其次,轉變觀念,消除誤導,正確宣傳中國天然氣發展前景。媒體一直宣傳“中國的能源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因此必須堅持以煤為主”的觀念,以致至今許多人還在質疑:中國有那么多天然氣嗎?是到了澄清誤導的時候了。首先,中國年燃煤量已占世界一半,碳排放年增量已占世界70%,從現在起必須控制燃煤總量,否則難以實現2020年碳強度降低40—45%的承諾。其次,中國并不“少氣”。中國的常規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還處于“青年時代”,家底還遠未摸清;中國的煤層氣、頁巖氣資源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加起來足夠用上百年。中石油技術經濟研究院最近的研究表明,保守估計到2015年和2020年中國天然氣將供大于求分別達585和920億m3/a。
第三、客觀認識決定中國天然氣國內消費價格的內外因素。數據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使國產氣滿足總消耗量70%以上的需求。問題是目前在天然氣價格機制方面的改革滯后和觀念混亂,嚴重制約著正確決策的出臺。由于天然氣同石油一樣屬于戰略物資,自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機”開始,其國際市場貿易價格就越來越脫離“成本加利潤“的水平,而更多受到地緣政治、金融投機等因素的左右。長期以來,天然氣國際貿易價格同國內生產成本、消費價格完全是兩回事。在進口氣價方面,2012年1—11月統計,中國LNG到岸均價為2.55元/m3,氣化后加上利潤約為3.0元/m3;進口管道氣均價2.46元 /m3。加上長輸費,到達東南沿海的成本約為3.5元/m3。在國產氣價方面,目前國產天然氣出凈化廠的全成本約1.0元/m3。加上資源稅和自西向東的長輸費,到達東南沿海的成本約為2.1元/m3;加上利潤也不超過2.3元/m3。這樣,即使以2.3元/m3的70%三大油氣公司國產氣對沖30%的 3.5元/m3的進口氣,東南沿海各省門站價也完全可以保持在2.66元/m3左右。按照2011年12月26日發布的天然氣“凈回值法”定價機制試點,廣東最高門站價2.74元/m3、廣西2.57元/m3,若在此基礎上放開發改委按計劃經濟模式對上游出廠價的管制,總的情景與上述分析是非常吻合的。
按照國家能源局天然氣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辦法,各省內天然氣大用戶距離國家主干管網400km以內的管輸費應不超過0.15元/m3。那么,廣東的發電和大工業用天然氣的終端用戶價格將不會超過2.9元/m3。這個價格,是下游所有用戶都能夠承受、并且可以促使下游市場快速發展起來的。這就是 “市場凈回值法“的本意和可實現性的依據。
第四,從戰略全局高度協調利益關系、堅決理順天然氣定價機制。但是改革深化會觸及各個利益集團。2011年12月26日天然氣價改方案發布后,上、中、下游幾大利益相關方紛紛表述了自身的利益訴求,在天然氣價格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博弈。省、市兩級管網(燃氣)公司在“最高門站限價”基礎上要求加收合計0.60元/m3左右暴利性附加費用。以至于天然氣發電、工業和建筑物燃料等占天然氣下游市場60%的用戶處在了“被加價”的弱勢群體地位。這將導致天然氣發電的成本遠遠超過上網電價,連同天然氣冷熱電聯供項目都處于虧損狀態的局面。連國家能源局的人士也表示:天然氣供應絕對能夠保證,但下游市場能否拓展起來值得憂慮。
在這種局面下,為了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天然氣下游市場的拓展這個大局,政府應當盡快出手制訂法規,明確各省組建的管網公司應定位為管理機構,而不能借機增加一級交易平臺、形成新的壟斷利益集團。同時明確城市燃氣公司的特許經營只限于居民和商業用戶范圍,不能憑借壟斷地位向特許經營地域內的發電和工業大用戶收取同分散的居民用戶一樣的氣價。并且通過規定城市各級管網投資項目收益率來測算供氣成本,保證城市燃氣公司作為公用事業經營者而獲得合法、穩定、低回報的收益。
第五,正確制訂中國天然氣發展長遠戰略。在這種局面下,堅持天然氣下游的“市場凈回值法”定價,同時放開上游生產商出廠價的管制,就能夠加速國內各類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和生產;并在三大公司不虧損的前提下以價格較低的國產氣對沖價格較高的進口氣,使國內天然氣下游市場價格保持在相對較低、用戶能夠承受的水平,促進下游市場快速拓展。
與此同時,70%的自給率也使我們在天然氣國際貿易市場上增加議價能力,處于主動地位。在市場上永遠是:你越是缺乏,他越是抬高價格;你越是可買可不買,他越是愿意降價出售。自產氣足夠多,中國在管輸氣和LNG兩個市場上就能夠游刃有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兩個市場的價格走勢。也才能夠克服目前很流行的“天然氣將大幅度漲價”的恐慌情緒;助力下游市場的快速拓展。
用好天然氣是中國現階段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加速國產氣的開發并使之占消耗量的70%以上,堅決理順下游市場的價格機制,是促進天然氣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抓住關鍵,才能把中國能源和環境這盤棋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