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
1999年9月,傅成玉出任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兼首席作業官。進入公司核心層。2000年10月,擔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2000年12月,兼任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總裁。
1999年8月20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并成立,注入中國海油全部油氣資產,按凈探明儲量計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油氣勘探生產公司之一。
“第四屆領導班子為了提高公司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能力,立足于長遠發展,于 1999 年開始實施資本運營戰略,進行較大規模的企業重組,經營油氣資產境外上市。”
這之后就是上市,1999年10月,擬定發行20億新股,計劃集資25.6億美元,但由于國際市場油價下行以及市場環境不理想,上市擱淺。“路演快結束時,訂單非常少……”
2001年4月《經濟半小時》專訪中海油總經理衛留成,節目中回顧:
有一個問題投資者們幾乎問了他們整整一路:中海油的海上石油專營權是否最終會被取消?美林集團中國區總裁李小加認為是物極必反的緣故:如果一個東西太好了或不可能再好了,一旦發生變化就可能向壞的方面轉化。
衛留成這樣評價:與其說是市場對中海油認識不夠,還不如說中海油對市場缺乏認識。
2000年4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成功完成首期私募,共獲四家國際投資機構投資2.1億美元。這四家投資機構是:美國國際集團、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美國國際保險(香港)公司和美國國際保險(百慕大)公司。
承銷商中銀國際找到了美國國際集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當時的投資經理人是閻焱,研究之后,“這是我所見過的國內最具開放意識的國有企業。”45天這個項目就完成了。
到二次上市的時候,專營權已不再是過度強調的重點,中海油指出經過10年的專營,掌握了海上整個勘探、生產全流程……
2001年2月27日中海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每份美國托存股定價為15.40美元,收盤價為16.12美元,較招股價升4.6%。2月28日,中海油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收盤價為7.00港元,較招股價升17.67%。此次股票發行籌資約12.6億美元。
《中國石油企業》2005年9月刊載《中國海油搞活未上市企業紀實》一文,文中援引時任渤海公司總經理的林紹東回憶說:大家對于研究人員和一些生產服務人員是否進入上市公司,進行了熱烈討……那就把上市公司定位成純粹的油氣勘探開發管理公司,生產服務人員一律留在基地公司。上市公司只有1000人規模。經過認真研究和討論,這個方案被采納了。
傅成玉指出:“……上市部分主要負責油氣勘探開發的管理,服務功能主要在未上市企業,上市和未上市就能實現產業互動,相互支持和促進。我們推動核心產業上市的目的是要實現集團價值最大化,通過優先發展主業,進而帶動輔業,實現協調發展。”
12月29日“CCTV 200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在北京揭曉。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衛留成當選。同月金融及投資管理雜志Asiamoney評選出2001年度亞洲最佳管理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名列中國最佳管理公司榜首。
當年總公司收入27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96億元,上繳稅收43億元;全年完成油氣產量2329萬噸油當量。
2002年2月5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簡稱海油工程(600583.SH)。公司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家承攬海洋石油、天然氣開發工程建設項目的總承包公司,主要從事海上油氣田開發工程及其陸地終端的設計與建造。
11月20日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收盤報1.89港元,較招股價每股H股1.68港元升12.5%。
當時的中海油服有8000多名員工,兩家投行顧問公司都建議至少裁掉2000人,以使業務指標達到國際同業平均水平。茲事體大,公司反復調研評估,決定不裁員一人,理由是,中海油服已經進入成長軌道,“不能為了這個平均水平把人給裁了”。事后看,中海油服此后迅速發展,員工規模進入增長期。
《環球金融》2002年年底公布了其第五屆獨家調查結果,評出了全球28個行業世界最佳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被評為亞洲最佳石油公司。截止2003年6月底,中國海油總資產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2003年10月,傅成玉被任命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兼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