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尼科
“之所以在國際上有這么大的反響,是因為國際上只看到了中國的高樓大廈、高速公路,他說中國變化非常大,但是沒有人認真地想中國為什么變化這么大。所以,在他們腦子里,變化歸變化,但是中國的企業恐怕還有十年二十年才能做這種事。”
2005年新年伊始《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考慮對美國同行優尼科(Unocal)發出超過1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這起交易將是中國企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購。
之前中海油其海外資產主要有三塊:2002年1月收購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亞資產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斥資5.8億美元,帶來每年4000萬桶的份額原油。
2003年2月宣布完成收購印尼東固液化天然氣項目的儲量的股權。這同廣東的LNG試點工程對應。廣東LNG試點工程總體項目包括LNG接收站和輸氣干線項目,及城市管網等用戶項目,其供氣范圍覆蓋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區。
LNG即Liquefied Natural Gas,天然氣在零下162攝氏度后形成液體,體積縮減為1/600,LNG船的一個稱謂是“海上超級冷凍車”,運輸液態的天然氣,到達LNG接收站時,再使之氣化,接下來就重歸管道輸送。
2003年5月與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項目股東就收購該項目上游油田的產量及儲量權益簽訂了購買協議,涉及金額3.48億美元。
優尼科是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歷史延綿百年。傅成玉后來介紹優尼科當時的資產狀況:手里的現金是17億,它當時就賣掉了加拿大的資產,賣掉了18億。再加上它當時的盈利能力,到10月底手里有將近40億到45個億的現金。實際上它有6億多噸,44億多桶的儲量。“我們得益于中國的市場,為什么其它的大公司不要呢?其它國際大公司手里的氣都賣不出去,再買那么多氣只有貶值。”
一開始很順利,3月7日,中海油向優尼科提出一個每股59-62美元的報價區間。而3月10日,優尼科董事會接受了中海油的非約束性報價。之后是盡職調查。
3月30日,本是按照約定由中海油向優尼科提交報價的期限。然而,獨立董事提出不同看法。
傅成玉后來澄清外界的傳聞:說我們獨立董事反對,“反對”這兩個字不能用,為什么呢?當時如果說反對還好辦了,因為我可以投票嘛,誰反對,大家一通過就好了。當時是說我們的時間還不夠,我們對這個了解還不深入,我們需要一些時間,需要再請一些顧問,來再做一些研究。“如果我硬性決定行不行呢?完全可以。但是給外界什么印象呢?”
4月4日,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半路殺出,宣布以25%的現金、75%的股票收購優尼科。基于雪佛龍公司4月1日的收盤價,折算約為62.07美元每股。
如此,錯過最佳時機的中海油,進入競價階段,董事會的授權最高出價是69美元,6月23日傅成玉報出67美元。67美元每股,總價185億美元,全現金收購。
此后,雖然對一項大型并購的難度已經在預計中,但事情的發展還是超出許多人的理解。
6月24日有41名國會議員向布什遞交公開信,要求對中海油的并購計劃進行嚴格審查。雪佛龍副董事長彼德-羅伯森在接受《紐約時報》時,竟然表示:“在競購優尼科的事情上,雪佛龍與中海油進行的絕非商業競爭,而是在與中國政府競爭。”一時間,西方輿論甚囂塵上。
如此只能積極應對,傅成玉連續接受西方媒體的采訪。并且在《亞洲華爾街日報》親自撰寫《美國為何擔憂》一文。“保證與優尼科合并后將繼續只在美國市場出售在美國開采的全部或絕大部分油氣。”
7月19日,雪佛龍宣布加價,報價改為40%的現金,60%的股票,相當于合每股63.1美元。
但7月的另一件事情更關鍵,通過了能源法案,傅成玉回顧:加了一句話,要對中國的能源政策進行評估,評估完了再審查。但是這個評估,可以評估很長時間,也可以評估很短,評估完了別人再提問題,這樣對我們的風險在哪里?不確定,我不知道在哪里。這樣對我們公司的股東可能帶來非常大的擔心,也可能給我們將來的成本造成很大的增加。
公司網站記錄:由于受阻于美國的政治原因,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撤回對優尼科公司的收購要約。
12月28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當選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在頒獎現場,傅成玉表示: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沒有成交,但是我們的股東非常高興,股東對我們的表現非常高興,資本市場認為我們是一個成熟的企業,我們這一仗沒給中國人丟臉,沒給中國企業丟臉,在40天當中我們的公司市值增加了70億美金……
“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中國在全球經濟領域雄心勃勃的計劃將越來越令人難以抗拒。”讓美國《時代》周刊如此評價。
2005年12月29日的消息是,渤海油田繼2004年油氣產量首次躍上1000萬立方米油當量之后,2005年再創新高,達到1400萬立方米油當量。至此,渤海油田成為列大慶油田、勝利油田之后的我國第三大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