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擴大進口,本著有利于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抓緊建立原油經營企業商業儲備制度,增強國家調控力能力。
有業內人士稱,這一文件的出臺,使石油市場化改革呈現利好趨勢,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激發民營煉化企業的發展潛能,使民營煉化企業乘此東風大展拳腳。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民營企業和石油進口資質終于可以“擁抱”。在《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前,民營企業在進口原油方面,屢受限制。
2002年,當時的外經貿部第19號公告發布了《關于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請條件、申報材料和申報程序》的規定。但國內22家擁有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的企業中,有國營背景的企業占了三分之二還多,僅有幾家民營企業獲得進口資質,但實際上因種種限制,沒有真正發生過進口業務。
大勢所趨:民營企業的集體吶喊
國家發改委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此項政策出臺之后,具體的實施細則還需要再完善,各部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細則。毫無疑問,石油行業中的民營企業將迎來發展的契機。
目前的國內成品油市場仍然還是處于高度管控狀態,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行業準入門檻、產品進出口資質等都受到了嚴格限制。而對于這種管制,政府應該逐步放松,畢竟成品油是可以進行市場競爭的產品。
以山東為例,目前,山東地方煉廠最多、煉油能力較高,成為地煉實力最強的省份。雖然山東地煉有資質,但受進口配額的限制根本進不到足夠的原油進行加工,只能采購價格高的燃料油替代。目前山東雖然有40多家成規模的地方煉廠,但有數據顯示,2011年其一次常減壓開工率平均僅在35%,原因就是嚴重缺乏原料。面對民營企業進入原油市場門檻高的現象,打破上游的原油瓶頸是首要課題。
近年來,各地新上了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以精細化工為主的石化深加工煉化企業。這些企業經過不斷發展壯大,在企業規模、設備裝置、技術管理等方面,都達到了國家新時期煉化企業的先進水平,己具備精細化工生產和成品油生產的能力。但原油加工資質,在國家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后就沒再審批,但有些企業因國營石化企業參股,也享受了原油分配計劃。這就造成了同類企業不能享受相同政策待遇,導致競爭的不公平,致使沒有原油分配計劃的新建企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高成本運轉。
有專家稱,近年來,民營煉化企業更加積極呼吁原油進口權的開放,可以說對石油市場化改革改革的愿望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期,恰是民企可用之時,政府在這個時候出臺文件,可以使地方煉廠重燃希望火花,極大程度地激發民營煉化企業潛能,增加其對政府的信心,也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有數據顯示,大型地方煉化企業的年煉油能力已達到全國煉油能力的四分之一以上,并迅速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提高和成品油定價制度的市場化推進,允許有實力的社會資本進入市場已是大勢所趨,也順應本屆政府的改革方向。
政策導向: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 為民企松綁
每次聲討壟斷行業之時,石油行業總是首當其沖。原因在于民營資本無法進入,政策限制太多。
一則消息更能說明問題,近日,美國《財富》雜志中文版公布2013年中國企業500強。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巨頭繼續占據榜單前兩名。
有專家認為,《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將從政策層面為民營企業松綁,解決了民營企業無油可煉的問題。有利于利用和發揮好民企煉廠之有效煉化能力;有利于增加市場成品油供應新渠道,降低成品油價格,解決不時出現的“油荒”問題;有利于提高石油行業競爭度,形成良性市場競爭環境。
進一步規范原油流通秩序。要根據地方煉化企業資金規模、設備裝置、節能減排、發展貢獻等綜合考慮,放開原油加工許可審批;同時進一步加強原油配置管理,對進口原油和國內生產的原油,統籌安排原油分配計劃,構建有序競爭、和諧共贏、適度集中、富有活力的原油市場流通體系。
一位石油行業企業家表示,如果民營企業獲得原油的進口許可、勘探、開采等許可,將繼續推進石油市場化改革,發揮民營企業在經營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打破對石油行業上游的壟斷,降低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大型地方煉化企業充分參與石油市場競爭,也可倒逼國有企業,使其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能力。
分析人士認為,在該公告實施的初步階段,預計能夠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的煉廠還是在少數,可能主要集中在煉能規模位于前列以及能夠保證開工負荷的地方煉廠,這部分煉廠更符合“有利于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隨著這部分煉廠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盈利能力將得到明顯加強,也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政策頻出:凸顯中央決策層決心
為破解各個行業中的民營企業存在的發展困局,中央決策層進行了密集調研,今年以來,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頻繁出臺。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非公有制企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和作用決定了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在整個黨建工作中越來越重要,必須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實實抓好。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指出,黨中央、國務院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新一屆政府,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明確要求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目前出臺的這些政策含金量高,體現了中央關于“微觀政策要活”的要求,對減輕企業負擔、改善經營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5年2月19日,國務院即發布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5年之后的2010年5月7日,國務院再發《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環境”。
李克強總理也表示,改革“不僅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更多方面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在能源領域,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同時還指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
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規定:“規范設置投資準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
商務部《關于十二五期間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以公平市場準入、優化市場主體結構為重要手段,進一步加強石油流通行業法制化、規范化、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石油市場有序開放、健康發展,提高石油流通行業市場競爭和服務質量”。
有專家表示,開放原油進口資質,改變了多年來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尷尬局面,彰顯了政府向石油市場改革深水區挺進的勇氣和決心,相信隨著改革不斷深入、不斷攻堅,增加非國有企業原油進口配額的目標終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