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引發國企改革思考微軟[微博]視窗操作系統、騰訊qq、360殺毒、百度[微博]搜索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壟斷,但是自然競爭形成的壟斷能夠持續下去的唯一前提是用戶體驗在同類產品中遙遙領先。但某些國有企業把持著國家戰略資源,傲慢的行駛壟斷權為本部門甚至是個人謀取私利,傷害的卻是國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
9月9日,一則關于中石油5高管被帶走調查的消息受到高度關注,中國石油(8.19, 0.01, 0.12%)(601857.SH)也于早間緊急停牌,并在午后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董事王國樑、副總裁孫龍德被有關部門調查的消息與事實不符,兩人正常履職。
雖然高管被調查的消息被中國石油否認,但是人們更愿意相信此次石油系統反腐敗還沒有結束,黨中央蒼蠅老虎一起打絕非空話。前有原鐵道部長劉志軍被判死緩,后有中國石油前董事長蔣潔敏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壟斷部門和國有壟斷企業存在的問題一次次被擺上臺面,媒體和專家學者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正在由反腐敗轉向更加完善的法人治理。
壟斷行業易成腐敗重災區?
近日,山西女商人丁書苗(又名丁羽心)涉嫌非法經營罪和行賄罪被提起公訴以及中石油腐敗窩案成為財經媒體關注的熱點。據媒體報道,丁書苗因通過鐵道部相關人員干預招標,非法經營數額1788億余元,法院認定劉志軍濫用職權使丁書苗及其親屬共計獲利39億元。而中石油腐敗窩案目前還沒有結論,對被帶走的4 位高管和前董事長蔣潔敏所犯何事媒體還僅停留在猜測階段。
目前雖然不知中石油案后續會如何發展,但資源壟斷部門和大型壟斷性國企存在的問題卻又一次被擺上了臺面。也有專家學者呼吁參照鐵道部改革的經驗,以反腐敗為契機,打破石油系統壟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表面上看,中石油4高管和原董事長蔣潔敏的落馬與鐵道部劉志軍案都是高層反腐敗決心的體現,“蒼蠅老虎一起打”大快人心。但從更深層次思考,為什么壟斷行業容易滋生腐敗呢?財新網文章《中石油案引業界熱議 “官商不分”致腐敗》就指出,與鐵道部的“劉志軍王國”類似,石油行業比較封閉、自成體系,有其自己獨特的文化,“具有行政壟斷性質,排斥競爭、排斥必要的透明度、排斥與外界融合”。
“行政性”和“封閉性”無疑是鐵道部和中石油兩大壟斷部門的共性,而缺乏有效的監管也被認為是助長壟斷部門滋生腐敗的重要原因。53位央企一把手都是副部級干部,是一方大員,國資委明顯感覺到管不了。“國資委的職責是監督管理,但監督不到位,管理不敢管”-財新網援引一位國資委人士轉述的此前蔣潔敏在一次國資委內部會議上對國資委管理職責現狀的評價。
壟斷引發諸多問題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對于資源壟斷行業來說,獨享資源的使用權、分配權,甚至擁有部分定價權,這一系列的權力無疑為腐敗分子滋生了尋租的空間。資源的壟斷傳導到消費領域導致民眾怨聲載道,“坐火車的高票價,買票難;柴油汽油的不斷漲價、油品質量差帶來的高污染;電價高企;銀行服務態度差,亂收費;電信運營商霸王條款;醫院各種醫患沖突……”民眾對壟斷行業的不滿由來已久。
然而,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卻是,對于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除報考公務員外,進入電力、銀行、石油、電信等系統一直都是熱門中的熱門,這也許能從側面反映出這些部門確實獲得了不菲的利益。
打破壟斷,國企改革這一系列課題時常見諸報端,也一直是經濟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但由于這里面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而且資源壟斷的國企往往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命脈,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難度可想而知。
對于中石油案引發的國企改革的思考,普遍認為應該從以下三點入手,“打破行政壟斷,實現央企與民企的公平競爭;國企退出競爭性領域;政企分開。”
也有媒體給出的藥方是“堵住制度漏洞,進一步推進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和公司治理;以制度保障人民和國企職工對國企的監督和約束權力;改革國企的行政壟斷體制。”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認為,這是政治標準和市場化如何結合的問題,人事權在官本位體系中被看作是最大的權力,也是能代表所有者權益的最重要的權力,如果股東不是經過董事會履行這一權力,所謂完善法人治理最終會如同竹籃打水“這其實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批評中石油的時候也應該看到,從石油工業部變成中石油;從國有獨資企業到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從單一接受上級部門的監管到接受投資者和媒體的監督;中石油正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縮影,雖然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確確實實是在朝著現代化企業的治理模式在努力,在進步。”一位中石油系統內部員工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