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韋杰夫22日在北京與李克強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
梅德韋杰夫10月22日開始其今年5月就任俄羅斯總理以來的首次對華訪問。據俄政府消息靈通人士透露,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與中國同志一道推動雙邊貿易多元化”。
10月23日,梅德韋杰夫中國之行還沒有完全結束,俄羅斯媒體就已迫不及待地點評其此次訪華成果,而且幾乎關注焦點都在這次中俄簽署的一系列能源大單上。
對于這些巨額合同,喝彩者有之,觀望者有之,懷疑者有之,擔憂者亦有之。從這些報道和分析中,可以隱約看出俄發展對華關系的多重心態。
“梅氏訪華的成果——億萬合同”
《俄羅斯報》記者從北京發回的報道文章標題是《北京合同》。
文章稱,俄中此次簽署了20多項協議,重要的還不在于合同的數量,而是其質量——這體現了兩國合作的總體質量。正如兩國總理不約而同指出的那樣,兩國領導人提出的2015年將雙邊貿易提升至1000億美元的目標肯定會提前實現。
《商業評論》的文章是:“梅氏訪華的成果——億萬合同”。
《勞動報》直接形容說:“俄羅斯石油”公司在俄羅斯與中國的友誼中扮演了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
Viperson網站稱:“中國開始地緣經濟游戲。”
“歐亞新聞網站”稱,俄羅斯正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歐洲轉向東方。
“向中國供油的管道已不夠用了”
俄羅斯大報《生意人報》23日就梅德韋杰夫此次訪華刊發了一組報道,其中一篇的標題是《“俄羅斯石油”補給北京》,副標題是“向中國供油的所有合同讓管道已經不夠用了”。
該報報道稱,“俄羅斯石油”公司與中石化簽署了未來10年共向中方供油1000萬噸的合同。俄方因此將獲得中方200億美元的預付款。文章稱,目前的石油管道運力已無法滿足俄方向中國石油出口量的要求,俄方部分對華石油出口將通過港口運輸方式來實施。
該報說,據“俄羅斯石油”總裁謝欽透露,這個1000萬噸原油的合同將以兩條線路落實,東線走俄“遠東——太平洋石油管道”,西線走海上運輸。對此,分析人士指出,俄對華石油出口不僅出現了方式、線路多元化的變化,而且在合作伙伴上也在追求多元化。
俄方人士還對《生意人報》記者透露,受中石油個別官員近期涉腐事件影響,俄石油公司希望通過對華合作伙伴的多元化來“規避政治風險”。
“要盡快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細心的俄羅斯媒體注意到,梅德韋杰夫此次訪華不僅有“俄羅斯石油”總裁謝欽隨行,而且還有俄羅斯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米勒。與謝欽的“滿載而歸”相比,米勒則顯得“兩手空空”。
對此,俄政府副總理德沃爾科維奇認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在年底前與中方簽署供氣合同的“前景非常不錯”。
梅德韋杰夫總理在與中國網友互動時也強調,雙方基本商定了俄方對華供氣的定價公式。他說:“雖然這個問題比較艱難,但是我們也會很快達成共識,要盡快通過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俄能源部部長諾瓦克也表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商定對華供氣的價格公式,雙方正在討論供氣事項的技術條件。
“供氣價格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與以往一樣,現在當然也有俄羅斯媒體對中俄能源合作持謹慎甚至懷疑態度。
《生意人報》有一篇標題為《能源聲明》的文章稱,雖然俄羅斯能源公司接二連三地與中國伙伴簽署相關合作協議,但專家們擔心這些協議的未來命運是“聲明性的”。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地區與國際研究學院副院長、俄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阿爾喬姆·盧金對俄新社記者表示,盡管梅德韋杰夫總理訪華首日雙方簽署了大量協議,但并沒有一份具有突破性的協議。他說:“簽署了20多份雙邊協議,涉及各個領域,但主要的是經濟合作。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協議,會發現沒有突破性的協議。”
盧金強調,俄羅斯與中國之間存在的供氣價格這個最主要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他認為,俄羅斯計劃將俄中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一切通過對比就顯出原形。中美貿易額超過5000億美元。因此,對中國而言,俄羅斯作為其貿易伙伴的地位低于美國、日本甚至是韓國。
“中方準備提供數百億美元現錢”
記者注意到,《生意人報》這組報道中的另一篇標題為《能源存款》的文章透露:“中國準備向俄羅斯提供更多的現錢”。
文章稱:“梅德韋杰夫的中國之行從實質上講是‘中俄能源超級聯盟’的推介會。在俄羅斯承諾對中國出口石油、天然氣、電力的前提下,中方準備向俄方提供數百億美元的現錢。目前來看,雙方關于石油的合同最讓人懷有信心。而關于天然氣價格問題,莫斯科準備向北京做出何種讓步或優惠,雙方均只字未提。不過,從中俄第一個石油大單的談判過程看,外表上看起來很大方的中國人實際上會討價還價至每一枚戈比。”
類似的分析認為,中俄此次簽署的許多合同仍沒有擺脫俄羅斯對中國“能源換貸款”的老套路。而且,似乎持這種觀點的分析人士還占有一定的比例。
很顯然,俄方有些人士認為這種合作模式是中國對俄羅斯能源領域的“擴大”,擔心俄羅斯成為中國的“能源附庸”。
“能源附庸的問題,其實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
實際上,也有不少清醒的俄方人士認為,這種合作方式同樣給俄方帶了不少利益,為其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不少的資金支持。在國際經濟仍未徹底走出危機、美國頁巖氣革命打壓世界油價、歐洲能源市場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中俄這次簽署的能源大單可以確保俄羅斯的聯邦預算不出現大窟窿。
對于在俄國內依然有市場的這種“俄羅斯會變成中國的能源附庸”的說法,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卡爾聶耶夫表示:“至于俄羅斯最終是否會變成中國能源附庸的問題,其實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也在為中國供應能源。當然,我們也想對中國出口的不僅僅是石油和能源。實際情況是,俄羅斯對歐洲出口和對中國出口的形勢及結構是一樣的。我們刻意在把這個問題放在中國背景下是不公正的。”
卡爾聶耶夫進一步指出:“世界上沒有好叔叔。當年美國用盡一切辦法不讓日本經濟超過自己。中國人對我們說好聽的話,但還是不想讓俄羅斯成為自己的競爭者。在這個問題上,要靠的是俄羅斯自己。我們的官員在外訪時說要在俄羅斯境內建硅谷,但這只是想法,而非重要決定。我們必須物色一些可以讓俄羅斯工業體現其競爭力的領域,并改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