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持續數月的“柴油荒”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煩惱。而伴隨著近日國際油價的回調以及國內油品資源的陸續到位,部分地區資源緊張的態勢已有所緩解。
分析人士認為,惱人的“柴油荒”有望得到緩解,加油站的零售業務有望率先恢復正常。
調價預期分歧或促進市場資源釋放
自11月12日以來,國際油價開始高位回調,國內成品油調價所參考的三地原油變化率漲幅趨緩。市場對于近期成品油調價的預期開始發生變化,各方分歧較大。此前,基于十一月上旬國際油價高企的形勢,市場主流觀點對國內再迎來一次成品油價格上調的預期較為一致。
根據能源研究機構東方油氣網的測算,截至11月18日,布倫特原油現貨、迪拜原油和辛塔原油評估價平均為82.577美元,三地移動平均值83.342美元,新三地率為3.369%。
“如果外盤持續不振,年內第三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可能難以實現。”東方油氣網油品部總監馮臻表示,連日來外盤的回跌使得三地變化率增速變緩,如果外盤無法提振,三地變化率可能會在正向破四之前回調。而即使三地變化率破四之后,也很難長期站穩。
然而,另一家能源研究機構息旺能源對未來的調價預期相對樂觀。其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三地變化率已達到4.22%。
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表示,如果國際油價站穩在82美元/桶以上的話,到十一月下旬(11月25日),即間隔22個工作日的時間條件成熟之后,三地變化率有望維持在4%以上,成品油調價的窗口將順利打開。
一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并未公布三地原油變化率詳細的計算方法,市場各方對于調價的判斷多參考研究機構的數據,賭一把。當前,研究機構之間意見分歧較大,中石油、中石化等主營單位以及部分民營社會單位對年內第三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多持觀望態度。此前較為明確待漲惜售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市場出貨的操作日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