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正處在起步階段的中國頁巖氣產業來說,2013年是大發展的一年,也讓我們對頁巖氣的發展前景有了更多期待。”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任張大偉在近日舉行的2013非常規油氣合作伙伴峰會上表示,對我國完成到2015年65億立方米的產氣目標充滿信心。
產氣目標有望超額完成
據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共實施頁巖氣鉆井142口,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陜西等地區,由中石油、中石化、延長石油三家石油企業參與勘探開發。目前,四川、重慶已成為我國主要的頁巖氣生產地區。中石油、中石化已在該地區建設了生產示范區,預計到2015年我國可實現頁巖氣的大規模生產。
“雖然從去年底到現在,我們打的井并不多,不過幾十口,但都超出我們的預期,資源好,成功率極高。”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張大偉表示,中石油長寧-威遠示范區將建成我國第一個頁巖氣井工廠。據了解,長寧-威遠示范區在建的頁巖氣井工廠將實現一個平臺上6口頁巖氣氣井同時作業。目前,中石油先期已在其中的3口井中壓裂試氣,力爭12月出氣,獲得穩定氣流后將正式壓裂其他3口井。值得注意的是,該頁巖氣井工廠從設計施工到所采用的裝備與材料全部實現自主產權設計與生產。據張大偉介紹,由于今年較好的生產情況,中石油已對預期產能作出更新,“2015年,中石油將有望實現25億立方米的產能。”與此同時,中石化在重慶涪陵地區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共有8口井在試產。“平均每口井的產量在20萬立方米左右,這個數字已經很好了。”張大偉表示,2015年,中石化預計在該地區將建成50億立方米的產能。據了解,明年我國還將完鉆40至60口頁巖氣井,增加投入資金30億元,屆時,我國的頁巖氣產能還將進一步擴大。
“雖然在此前做規劃的時候,行業內對65億立方米的產氣目標有過不同看法,但根據今年的勘探生產情況,到2015年,65億立方米的產量是沒問題的。如果按目前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投入的話,到那時,實現100億立方米的產量也是有可能的。”張大偉說。
經濟性仍有提高空間
此前的兩輪采礦權招標后,中標區塊雖然進展不一,但都在積極開展地震采集等工作。據悉,近期,貴州銅仁地區已經率先開鉆。在實現產業發展的重大突破之后,業界也對第三輪招標充滿期待。
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張大偉對何時進行第三輪招標并未進行正面回應,對此前有媒體報道的“招標區塊和規模將超前兩輪總和”的消息也未予證實,但他表示,通過近兩年的工作,業內對頁巖氣在我國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國土資源部近期對我國頁巖氣各個示范區的生產開采情況做了最新一輪的摸底和考察,獲得了樂觀反饋,僅頁巖油可采資源量就在37億噸左右。”同時,他也呼吁,在未來的招標工作中,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地方、社會、民營資本、外資進入頁巖氣領域的各個環節。
在今年10月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頁巖氣產業政策》中也提到,“鼓勵從事頁巖氣勘探開發的企業與國外擁有先進頁巖氣技術的機構、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或勘探開發區內的合作,引進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和生產經營管理經驗。”顯然,隨著頁巖氣產業發展漸入正軌并朝著市場化、產業化邁進之后,更多的投資主體會參與到未來的探礦權招標中去。
由于頁巖氣開采成本高,雖然此前有民企中標過一些區塊,但對其經濟性并不十分看好。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頁巖氣室主任包書景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開采中可采用國產材料和工具,自主工程設計和組織實施等,這樣可使每口水平井的鉆完井和壓裂成本降低30~35%。“隨著國產設備和材料的進一步采用,施工經驗的不斷豐富,井工廠開發模式的實現,又可使成本降低30~35%,達到5000萬元以下。同時,我國目前天然氣價格較高,再加上已出臺的每立方米0.4元的補貼,頁巖氣的開采將完全具有經濟性。”
亟須完善頂層設計
雖然頁巖氣的發展已取得可喜成績,但作為近幾年的新興事物,在與會專家看來,推動其走向市場化、產業化尚有較多待完善之處。
“目前來看,國家在頁巖氣的發展中還缺少頂層設計,缺乏統籌協調和有效組織。”張大偉表示,頁巖氣從勘查開發到利用再到規模化形成產業,涉及面廣。而參與頁巖氣產業管理的部門涉及國土資源部、國家能源局等9個部委。此外,還有科研機構和相關部委的研究機構。
“從目前來看,各方面都非常積極,但都是在各自為戰,缺少有效的統籌協調,尚未形成全國性的頁巖氣發展思路、目標以及具體的工作方案,這不利于我國頁巖氣產業的健康有序、跨越式發展。”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原副司長胡衛平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下一步頁巖氣開發要從支撐技術和交易平臺的商業化,建設頁巖氣和天然氣交易期貨平臺,滿足社會對天然氣的需要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
此外,如何對頁巖氣產業進行有效監管也為與會專家熱議。張大偉建議,應系統梳理與頁巖氣有關的法律法規,并進一步修改完善,抓緊制定有關規范和標準,明確監管職責、規范監督管理程序,實行專業性監管,確保頁巖氣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