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產原油2433萬噸,生產天然氣346.8億立方米,長慶油田以比上年凈增623萬噸油氣當量的豐碩成果,實現2004年以來連續10年油氣產量的大幅增長。
鄂爾多斯盆地是典型的低滲、低壓、低豐度致密油氣藏,被稱作“磨刀石”。43年來,幾代長慶人“磨刀石上鬧革命”,不但成功開發36個油氣田,且形成了具有長慶特色的“安塞模式”“蘇里格模式”和“超低滲模式”等“三低”油氣藏有效開發模式。同時,集成創新致密氣藏高效開發的12項主體技術和致密油藏規模開發5大技術系列,油氣產量從2003年的1000萬噸一路向上,實現跨越式增長。特別是2008年以來,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連續6年凈增量超過500萬噸,相當于每年給國家新增一個中型油田。
近年來,長慶油田在水平井鉆井和體積壓裂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帶動油田實現由“多井低產”向“少井高產”轉變,改寫了“井井有油、口口不流”的歷史,水平井單井日均產量較常規井提高3至5倍。
長慶油田不斷轉變發展方式,推行勘探開發一體化,百萬噸產量油田從勘探到建成,時間由過去的5年縮短到2年;依靠市場機制集納社會優質資源,每年建設油氣產能700余萬噸,效率提高1倍;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工業化轉型,百萬噸產量油田用工量由1600人降至1000人,人均生產油氣當量由339噸上升到772噸。
特別是進入2013年,長慶油田堅持“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方針和理念,大打管理和技術創新進攻仗,在陜北、隴東油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的情況下,不但取得了油氣產量的豐收,大面積全方位推廣應用一體化橇裝技術,在地面建設、鉆井、油氣井壓裂和試油(氣)推廣工廠化作業,而且新增石油三級儲量10.77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1.24萬億立方米,進一步夯實了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
目前,長慶油田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和天然氣管網樞紐中心,不僅擔負起中亞和西部天然氣的承接輸送,執行西氣東輸的儲能調峰,同時承擔向首都北京等40個大中城市的供氣任務,惠及3億多人口。
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的快速增長,形成了我國東西部兩個大油氣田比翼雙飛的格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