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官員日前表示,天然氣水合物,也稱“可燃冰”,(其正式名稱為“甲烷水合物”)有望接棒石油等傳統能源,中國商業開發或在2030年。
“依照中國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商業化能力,預計到2025年中國就能實現可燃冰的商業開發。”中國產業洞察網總經理胡延慶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相對樂觀地表示。他目前正帶領團隊在做《中國可燃冰產業市場分析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分析顯示,可燃冰的商業開發將給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帶來新一輪投資機會。
三個階段企業進入時機
中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隨著經濟發展,能源安全問題也愈發突出。目前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70%、19%和5 %。可燃冰一旦投入商業開發,將對我國的能源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但可燃冰主要處于深海,在常溫常壓下不穩定。因此,可燃冰的開采需要較高的深海技術能力、合理有效的收集運輸方式和有市場競爭力的開采成本。而這正好是可燃冰商業開發產業鏈上的三個不同階段。
胡延慶認為,在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具有較高深海技術,特別是較高勘探和開采能力企業的機會。因為技術難度大,投資高,耗時長,需由國家牽頭,組織相關科研單位及企業投入財力、物力及人力成本進入。因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國有大中型企業最有可能承擔起部分的前期工作。
由于“可燃冰”氣藏必須通過鉆探,其難度比常規海上油氣鉆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于“可燃冰”遇減壓會迅速分解,極易造成井噴。美國地質調查所的調查表明,“可燃冰”能導致大陸斜坡上發生滑坡,這對各種海底設施是一種極大的威脅。目前經常使用的方法有加熱法、減壓法、化學試劑法、置換法和綜合法等等技術。
因此,能夠提供此類技術支持的企業將有更多機會進入。另外,提供相關配套機械設備,如油氣井鉆頭的企業也將在此階段獲益,這也包括了海上鉆井平臺的施工及維修企業。目前我國的可燃冰開發正處于這一階段,預計將持續至2020年。以上相關企業可以考慮擇機進入。
而開采之后的運輸環節將成為中游企業的機會,這一階段能夠提供合理有效的收集運輸方式的企業將面臨巨大的市場。目前天然氣的運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長輸管道運輸,另一種為通過槽車、槽船、火車等方式,即天然氣在生產地被液化后,通過液化天然氣(LNG)運輸工具運輸。陸上及近海天然氣的輸送一般采用管道運輸,對于跨洋的長距離天然氣輸送,多采用LNG方式進行運輸。可燃冰的運輸可參考液化天然氣的運輸方式。
“目前的天然氣運輸行業已經處于平穩的飽和狀態,一旦可燃冰商業開發成為現實,將給天然氣運輸業特別是LNG運輸業帶來巨大的市場。”胡延慶說。但是,根據試驗結果,在標準狀態下,1單位體積的可燃冰分解最多可產生164單位體積的甲烷氣體,這也對運輸企業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戰。這類運輸企業可以一邊關注可燃冰上游企業的動態,一邊著手解決安全運輸的技術難題。
目前所有的開采技術都是以“破冰”思路為主,破壞可燃冰的結晶,收集產生的氣體。因此,氣體的收集和運輸就成為重中之重,避免出現大面泄漏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另一種思路是將“冰塊”整個從海底取出,然后在海面進行可控分解,這種思路產生了固體開采和固體運輸的技術,也有待驗證。
在日本,大型油氣運輸船舶制造商三井工程船舶公司有一項甲烷水合物示范工程。該公司聲稱其結果顯示,甲烷水合物可在大氣壓下運輸,只要它處于冷凍狀態。這一工程也許能給真正的可燃冰運輸帶來參考。
同樣的,可燃冰開發將帶來的商業機會不僅如此。傳統天然氣可應用于交通、冶金、電力、輕工等行業的內燃機、汽車、煉鋼、熱處理、印染、紡織等諸多方面,同時大量供給居民作為生活燃料。未來可燃冰也將能夠應用于這些領域。到這一階段,將給下游企業帶來的商業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但價格一定是核心,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才能真正進入市場,這就要求參與企業能夠降低開采成本,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胡延慶表示,“如果可燃冰最終的使用價格能夠接近天然氣價格,或者略高,才能有助于普及推廣。這個階段同許多技術一樣,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一步降低價格,進一步大規模推廣,大規模普及應用,形成良性循環。
風險與投資
可燃冰的大規模開采可能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污染環境,開采不當會誘發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破壞海洋的生態鏈等。對企業來說,技術壁壘高,投入的資金可能在較長的時間內得不到收益,并且受這些因素的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大投資風險。
胡延慶表示,雖然短期內我國可燃冰開采商業化還難以實現,但會帶動國家加大對可燃冰開采的科研進度。受此影響,可能會增加對海洋科技的投入,因此,海洋科技產業將會有快速的發展,相關企業可以有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