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片魚塘上,上可發電,下可養魚,不占土地,還生態集約。記者獲悉,合肥光伏產業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愈來愈密切,光伏產業應用范圍變廣。
“漁光”互補生態發電
在廬江縣白湖鎮的聚能新能源漁光互補電站示范基地,記者看到了一個在魚塘上架起的光伏發電場,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發電模式。
680畝的水面上,每隔6米左右,就是一列泛著藍光的多晶硅太陽能發電裝置。據介紹,“漁光互補”主要充分利用魚塘空間,增加太陽能電池組件模塊,建設可并網的光伏電站。同時,利用光伏電能實現對溫室內小氣候的調節。合肥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漁光互補的光伏電站創造性地解決了土地性質的問題。“將光伏發電建在魚塘之上,既不改變土地性質,也更加生態和集約。”
建造該示范基地的負責人吳傳厚告訴記者,一期工程一共680畝,水下養殖了魚、蝦、蟹等水產品,塘邊準備種植獼猴桃、葡萄等果樹,光伏發電則在去年12月28日正式并網發電。“以現在的發電情況來看,這樣面積的水上光伏電站,一年可以節約標煤8萬7千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萬噸。由于有相關的補貼政策和綜合效益,預計5年就能收回成本。”
據悉,這是安徽目前單體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發電站。
光伏產值去年130個億
僅僅一個示范基地,足以見到合肥光伏產業的內生動力。
記者從合肥市經信委了解到,去年在光伏產業市場環境嚴峻的情況下,合肥市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產能達到8GW,產值122億元。合肥更是成功躋身國家首批太陽能集中應用發展基地。截至目前,合肥光伏企業在國內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已超過1000MW,包括大型地面電站、水面電站、金太陽示范工程、工業屋頂電站、光伏扶貧電站、居民家庭電站等應用項目。
分布式示范區、家庭屋頂電站在合肥的推廣速度也一直加快。“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0戶家庭光伏電站完成電網接入申請,裝機總容量達90千瓦,光伏下鄉扶貧工程中,100戶貧困戶光伏電站項目已全部建成并網。”市經信委電子信息及軟件處處長韓東介紹,“預計到2015年,合肥市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產能達到10-12GW,光伏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建設總容量5-6GW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系統,市內光伏電站裝機容量達到500兆瓦,安裝各類太陽能光伏路燈、景觀燈10000套以上。”
韓東透露,今年合肥還將積極探索太陽能發電與電動汽車充電相結合的商業模式。
合肥補貼比國標高0.25元/度
合肥的光伏產業為何能逆勢上揚?這與合肥市對于光伏產業與應用的推動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系。
去年6月,合肥市出臺了對于光伏的補貼細則。其中,度電補貼根據實際發電效果進行。“在肥注冊的光伏企業在合肥新建光伏發電項目,根據項目建成后的實際發電效果,除按政策享受國家、省有關補貼外,按其年發電量給予項目運營企業每度電0.25元的補貼。”韓東告訴記者。
市民自家建光伏發電項目或企事業單位建設光伏停車場,也有補貼。如果居民自家建一個3千瓦的項目,那么按政策規定的2元/瓦的一次性補貼,可獲補貼6000元,家庭只要掏24000元。但這種補貼有封頂,家庭最高1萬,企事業單位最高2萬。
記者了解到,該政策的補貼范圍、幅度、年限都遠遠超過國內其他省市,其中分布式度電補貼先于國家出臺,在國內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