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政府被推翻超過10年了,就在最近伊拉克的原油(101.82, 0.07, 0.07%)產量終于超過了薩達姆時代的水平,不過問題是,怎么把這些油運出去。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數據伊拉克今年2月日均原油產量達360萬桶,較4年前提升了50%。而且這個數字也超過伊拉克黃金(1285.80, 4.70, 0.37%)時期1979年的日均產量-350萬桶。
不過因伊拉克北部輸油管道遭攻擊,3月的產量自2月下降了9%至340萬桶/日。
據阿拉伯貿易新聞社此前報道,伊拉克石油部長表示,該國石油部計劃在2014年向國際市場出口3億桶原油。
IEA預計在接下來20年間,伊拉克將成為全球石油生產增長的最大主力,預計該國至2035年產量可增至800萬桶/天,油價也將因此長期看跌。
但IEA也警告稱如果伊拉克產量跌至300萬桶/天以下,國際油價可能因此上漲10%。
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該國原油儲量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傳統上提供95%的國家外匯收入。
伊拉克石油收入覆蓋了該國90%的財政預算,這是維持伊拉克穩定的關鍵支撐。去年因原油出口目標未能達成,且安全支出增加,該國財政赤字達到了GDP的6%。宗教暴力事件還是屢禁不止,基地組織相關團體也控制了西部的一些地區。
BP、殼牌、美孚等石油公司已經投資數十億美元用以恢復伊拉克的油田運轉,這些油田此前或是因戰爭被破壞,或是因國際制裁被荒廢。不過在油田生產迅速恢復的同時,伊拉克的基礎設施建設并未跟上腳步,運輸、存儲成了大問題。設備檢修、天氣狀況不佳、恐怖襲擊等原因都可導致石油的生產、出口中斷。
伊拉克是一個海岸線只有58千米的沿海國家。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設施集中于法奧(Fao)半島及其周邊。
伊拉克有兩個主要油港,一個是巴士拉油港(Al Basrah Oil Terminal,ABOT)——伊拉克最大的石油港口,現有四個泊位可靠泊超大型油輪(VLCC);另一個是阿馬亞油港(Khor al-Amaya Oil Terminal,KAAOT)——ABOT的姊妹港,也有四個泊位,但不能靠泊VLCC,僅能停泊蘇伊士級和阿芙拉級油輪。
上述兩個港口在多次期間遭受嚴重破壞,其出口能力迄今尚未恢復。
日本一家煉油廠高管對路透社表示:“港口條件太恐怖了,經常裝船要等上一周時間。”
同時,伊拉克官員的腐敗問題也導致石油行業建設進展遲緩。據透明國際組織的調查,伊拉克在177個國家中腐敗程度排名倒數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