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隨著聚中二二元調配站開始投注三元主段塞,大慶油田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弱堿三元復合驅工業化區塊——薩中西區二類油層弱堿三元復合驅工業化區塊正式啟動。據了解,弱堿三元復合驅技術在西區二類油層應用以后,預計較水驅原油增產237.5萬噸,較聚驅可提高采收率7.76個百分點,多增產原油113.58萬噸。
這是大慶油田依靠科技創新、精細開發調整的一個縮影。7月17日,記者從油田公司開發部開發動態科了解到,油田上半年生產原油2010.69萬噸,實現了時間過半,生產任務完成過半。
“油田發展的希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根本也在科技。”面對不斷增加的開發難度與穩產壓力,大慶油田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優化產量結構,確保老區有序調整,并加快長垣外圍、海塔盆地上產步伐,全力完成原油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的目標。
在老區,產量與地下形勢“雙豐收”是長垣各采油廠共同追求的目標。今年上半年,長垣老區共生產原油1669.11萬噸,發揮了原油穩產主體的重要作用,這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功勞。采油二廠的薩南開發區薩東過渡帶因地下構造復雜、各類斷層交互分布密集、儲層滲透率低、薄差油層比例大等原因,導致采油井壓裂時選井選層難度加大,壓裂前含水逐漸升高,平均單井壓裂日增油僅2.6噸。采油二廠對薩東過渡帶采取規模壓裂措施后,單井日增油11.1噸,采出液含水與壓裂前相比下降15.2個百分點,與常規壓裂措施相比初期增油效果提高了4倍。正是因為有著像規模壓裂這樣的有效技術措施,采油二廠今年上半年全廠生產原油364.23萬噸,超產4.52萬噸,擔起了一個大廠應承擔的大責任。
聚驅是油田穩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油田開發系統圍繞“提效”目標,推廣成熟的聚驅提效率技術及配套措施,半年來節省干粉4783噸,聚合物配注系統粘損指標控制到23.9%以內。采油六廠根據全廠各區塊生產狀況,選定在北北塊二區進行聚驅開發效果專項攻關,并利用聯合攻關平臺,通過集中討論、逐級排查、系統分析,找到了區塊存在的油層動用狀況差、油井含水波動大、叢式井量油誤差大等4大問題。面對問題,他們制定了分階段調整對策,對重點層位、井組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措施調整,編制綜合治理方案450井(次),實施326井(次),區塊開發效果顯著提升,累計增油達30萬噸,階段提高采收率3.7 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