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國家發改委決定,自9月1日起,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增量氣和居民用氣門站價格不作調整。
這是2013年7月10日國家上調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后,非民用天然氣價格再次上漲,顯示了“國家發改委下定決心按價改時間表進行價格調整”的決心——根據此前國家發改委的計劃,2015年底前國內天然氣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將實現并軌。
受此消息影響,當天中石油(00857.HK)、長春燃氣(600333.SH)、中國燃氣(00384.HK)等均大幅上漲,長春燃氣漲幅高達4.16%。
“這是好事。”天然氣市場專家楊建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選擇這個時點,既彰顯了天然氣價格的杠桿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也因為國內經濟不景氣,今年冬季采暖季不會比去年緊張。”
他認為,強化市場的作用,實現價增量減,無疑會增加天然氣資源更合理的流動,“而動存量氣價格,推動增量與存量之間的價差,自然對國內天然氣的市場價格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石油央企獲利豐厚
繼去年七月增量氣實現定價改革,中國天然氣定價改革如今可謂邁出第二步。2013年7月,非民用天然氣價格上漲0.4元/立方米后,此次該品種再次上漲0.4元/立方米。
天然氣漲價,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供氣商,即中石油、中石化(600028.SH)和中海油(00883.HK)等。
根據國家發改委實施的氣價改革方案,2012年以前與中石油等供氣商簽署的天然氣采購量被稱為存量氣,它將以一個較低的價格(即存量氣價格)供給城市燃氣供應商及一些下游用戶;而2012年后再獲得新的天然氣資源,則適用于增量氣價格。
而隨著存量氣價格的提升,這些供氣商將肯定會每立方米多獲得0.4元的收益,有關人士稱,此番調整,或使三大油企每年多賺448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僅中石油旗下中哈天然氣管道,就使得該公司每年不得不背負數百億元氣價倒掛虧損:2011年中石油因為進口中亞天然氣開始發生巨虧,當年虧損逾200億元,2012年隨著進口量的增大,該板塊虧損擴大,虧損達到了419億元;2013年在獲得政府巨額補貼后,這條管道虧損仍達400億元以上。
“中哈天然氣管道及其接駁的西二線始建于2011年前,很多資源都是存量氣,這次提價無疑會是中石油獲益最豐厚,其進口天然氣的虧損幅度將會下降。”有跨國投行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
根據此前國家發改委計劃,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調整分3年實施,這次非居民用存量氣價格調整是分步理順存量天然氣價格的第二步,計劃2015年到位。
城市運營商或受損
然而,處于下游的城市燃氣運營商、及液化天然氣生產工廠則將成受損一方。
“有的城市增量氣門站價格已經比居民終端價格還高了,氣價嚴重高掛。”上述跨國投行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這將極大壓縮城市燃氣運營商等的利潤空間。”
他指出,自從氣價改革啟動以來,很多城市燃氣運營商就是依靠自己手中巨量的存量氣資源維持盈利,然而隨著存量氣與增量氣價格的逐步靠攏,“它們的依靠沒有了,必然要求政府對其補貼或終端氣價的上漲,以便更好地實現成本轉移”。
比如在黑龍江哈爾濱,目前存量氣價格僅為2.2元/立方米,而增量氣則高達2.9元/立方米,“由于用戶終端的氣價是一個價格,因此當地運營商就有了可調控的成本空間”,然而隨著氣價的逐步并軌,原有0.7元/立方米的價差空間就被壓縮至0.3元/立方米,“隨著明年的氣價并軌,這種調控空間將徹底消失”。他說。
隨著調控空間的消失,這些運營商只能依靠門站價與終端價之間的價差維持,而其龐大的員工隊伍、繁復的管網建設及維護等,都不得不自己負擔。
受到影響的還有生產液化天然氣等的LNG液化工廠。息旺能源分析師黃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陜西,目前使用增量氣的工廠多已停產。而照并軌的推進,以存量氣為原料的工廠也會逐步減產、甚至停產,因為它們無利可圖。”
據她介紹,今年由于下游需求不振,國內LNG需求不旺,因此僅陜西地區LNG價格從年初至今已出現了0.5元/立方米的跌幅,其中至3月跌幅竟達0.7元/立方米,因此LNG液廠本就已無利可圖,“隨著增量氣與存量氣的并軌,它們對上游中石油的天然氣需求量將大大降低”。
正因如此,息旺能源認為此次調價未必最終會達到0.4元/立方米的漲幅,“發改委也明確強調,國家調整的是最高門站價格,供需雙方可在不超過最高門站價格的范圍內進行協商。因此ICIS預測,仍將有部分地區維持低價調整或者不調的狀態。”
畢竟,中石油等的天然氣資源,只有擁有市場、將資源變為銷量,“它們才能盈利。”
推動天然氣市場形成
事實上,在楊建紅等業內專家看來,氣價改革的逐步推進無疑有利于全國大市場的形成。“中國今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30%,幾年后就可能達到50%以上,如果不能早些實現氣價的接軌,那么市場的扭曲、甚至萎縮將難免。”有中石油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7 月22日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 6月中國管道天然氣進口達211萬噸,超過5月創下的200萬噸紀錄,同比增長28.7%,再創歷史新高;同期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達134萬噸,同比增長 7.4%。因此,中國6月天然氣的總進口量同比增長19.5%至345萬噸。減去向香港和澳門出口的1.8億立方米天然氣,再加上6月中國國內生產的 93.3億立方米天然氣,普氏能源指出,中國6月的表觀天然氣需求總量為139.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9%。
“如果只讓石油企業背負虧損,那么它們會越來越不愿進口。”上述中石油人士告訴記者。
他指出,現在遠東天然氣現貨市場的價格暴跌,整個國內市場的供需有一定富裕,因此“國家發改委的適時調價,無疑對市場的形成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當然,也有人對國內氣價的市場化持謹慎態度。“中國油企簽署的20-25年的天然氣長約訂貨多是在2008年前后簽訂的,那會兒國際油價高企,與其掛鉤的進口氣價也不得不高企。”上述跨國投行分析師認為,“因此近年來進口長約氣價仍維持高位,簡單將國內氣價與國際現貨氣價作比較是很不現實的。”
他進一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中日韓等遠東天然氣進口商都希望以紐約氣價為基礎引進北美頁巖氣,但是受到了卡塔爾、澳大利亞原來供氣商的抵制,“由于美國資源引入尚在摸索中,因此中國企業根本不敢與卡塔爾等商議調價。”
據了解,目前卡塔爾天然氣中國到岸價仍高達1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左右,而紐約氣價卻只有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