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電能主要有兩種方式,即輸煤和輸電。內蒙古作為中國煤炭儲藏的主要集中地,近些年大量涌現以開采煤礦為主的企業。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一般輸煤過程要經過三裝三卸,中途還要儲存,要借助貨車、輪船等工具,運輸成本自然升高。“一般來講在中國,如果煤礦和發電廠的距離超過一千公里,輸煤就不合算了”。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發改局局長李寶軍介紹,錫林郭勒盟的煤炭多以褐煤為主。褐煤熱值較低,長距離輸送更不經濟。一般從礦區拉一噸褐煤,經過長距離長時間的過程后,水分蒸發也大,容易風化碎裂,到東南沿海地區后利用率不高,成本卻上漲。提高煤炭就地轉化能力,迫在眉睫。
如果輸電,只要在煤炭集中地建火電廠或水電廠,并建輸電線路,就可以把電送到中東部地區。目前,特高壓輸電最有技術和經濟優勢。
環保
施工現場的一位工程師介紹,輸電線路在輸送電能的同時本身也有損耗,線路太長損耗太大,經濟不合算。而特高壓輸電線路經濟輸電距離長,線路損耗率小。且建設輸電線路要占用線路走廊,建一條特高壓線路能頂5條500千伏交流線路,而占用的土地只相當于2條500千伏交流線路。所以相對來說,建特高壓線路可以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開發與節約利用,也有利于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特高壓輸電一般在煤礦坑口建電廠,不僅降低運煤成本,還能從根本上改變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提高煤炭就地轉化能力,變輸煤為輸電,讓煤從空中走,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綠色發展和循環發展。
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建設的通知》,在內蒙古將建設錫盟至江蘇、上海廟至山東兩條特高壓直流,錫盟至山東、蒙西至天津南兩條特高壓交流4條電力通道,計劃2017年前全部建設投運。
此外,國家電網公司還將推進后續“五交五直”特高壓工程建設,其中包括呼倫貝爾至青州、蒙西至武漢兩條特高壓直流,蒙西至長沙、錫盟至南昌兩條特高壓交流4條電力通道。
另外,輸電通道全部建成投運后,華北電網將初步形成特高壓交流網架,京津冀魯新增受電能力3200萬千瓦,華東電網將形成特高壓交流環網,長三角地區新增受電能力3500萬千瓦,每年可以減少發電用煤兩億噸,減排二氧化硫96萬噸、氮氧化物53萬噸、煙塵11萬噸,對解決中東部地區嚴重霧霾天氣將起到有效的緩解作用。
效益
內蒙古首條特高壓線路為什么會選擇錫林郭勒盟?建成后能給當地帶來哪些效益?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縣長霍錦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錫林郭勒草原在建設電源基地項目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里煤炭資源富集,并且煤田礦區具有煤層厚、埋藏淺、結構穩定、易開采的特點,安全系數高,適宜建設大型電氣化露天礦和機械化綜采礦井。且錫盟境內有灤河、烏拉蓋、錫林河和查干淖爾4個水系,水資源豐富。多倫縣位于首都北京正北方,東、南、西分別與東北、華北和蒙西毗鄰,區位條件優越。距離北京、山東濟南、江蘇泰州、遼寧等地都較近。錫盟獨特的區位優勢,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輸電工程造價,減少輸電費用。
霍錦炳說,讓煤從空中走,有利于增強二、三產業和城鎮吸納就業能力,轉變主要依賴增加牲畜頭數增加收入的傳統發展模式,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減輕對草原的過度利用,還能推動錫盟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對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打造多倫縣的知名度就跟打造品牌是一個道理。”霍錦炳說,國網公司在當地注冊公司的情況下,能給當地增加稅收14—16億元。
據了解,錫盟至山東濟南特高壓外送通道可實現上繳稅金約65億元,創造就業崗位約8450個。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總體規劃,到2020年內蒙古境內將建成12條特高壓外送通道,每年帶動GDP增加380億,提供就業崗位8.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