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石油與裝備》2009年02月刊 總24期
國際大環境不容樂觀
石油與金融歷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已令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全球經濟衰退使全球石油需求銳減,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的需求,導致原油價格不斷走低。國際油價暴跌,2008年10月27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63.22美元,進入12月份因歐佩克在開羅會議上決定推遲減產消息的影響,12月4日繼續下挫,紐約市場油價跌破每桶45美元,創下三年半來新低。比起2008年7月份147美元的最高記錄已經累計下跌近68%。油價一落千丈,令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受全球信貸危機影響,又令主要產油國開始承受預算壓力,被迫推遲建設項目,直接影響到原油的投資開發。
另外,全球石化產品價格也呈現了大幅下跌的趨勢,根據國際能源價格評估機構?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發布的數據,2008年10月31日石腦油(石化業的基石)在遠東亞洲市場的價格降至284美元/噸,是近5年以來的最低位,和7月的歷史高點1200美元/噸相比,下降了76%。
按目前的水平,原油副產品——石腦油的交易價格遠低于原油價格,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石腦油價格在三個月里大跌了76%之多,作為對石化產品價格暴跌的回應,國際石化行業都降低了開工率,因為生產企業預期需求將在今年剩余時間和明年上半年保持疲弱。
國內行業“寒潮涌動”
主要經濟指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止到2008年8月份我國包括石油鉆采設備、煉油化工設備、壓力容器設備的石油石化裝備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1396個,比去年同期增長26.76%。其中石油鉆采設備分行業579家,煉油化工設備分行業402家,壓力容器制造分行業415家,2008年行業企業數量呈現穩步增加的態勢。
2008年1~10月份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27.9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9.05%;企業工業銷售產值1255.4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9.17%;新產品產值163.6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8.08%,出口交貨值15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40.05%。各分行業經濟指標對比(2008年1-10月)(單位:億元)(見表1)。
行業目前表現的問題 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不景氣,石油價格持續走低,行業經濟運行指標與今年9月份相比,增長幅度都有在下降,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10月份全行業工業總產值167.03億元,比9月份下降了6.32億元,工業銷售產值165.66億元,下降11.03億元,出口交貨值19.35億元,下降了6.48億元。從表2可以看出出口交貨值下降幅度最大,受影響也最大。
另外,截止到2008年8月份,我國從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制造的虧損企業數量為238個,占企業總數的17.05%,累計虧損額3.32億元,同比增加8.85%。其中,石油鉆采設備制造行業虧損企業109個,同比增加12個,累計虧損額1.69億元,同比增加69%;煉油、化工生產專用設備制造行業虧損企業64個,同比減少11個,累計虧損額0.9億元,同比減少8.89%;金屬壓力容器制造行業虧損企業65個,同比減少10個,累計虧損額0.73億元,同比減少31.78%。
以上數據說明,目前國內石油鉆采設備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市場實際需求,一些研發力量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的企業,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尤其是近期我國的各地方政府和大型石油企業增大了對石油裝備制造的資金投入,加快了石油裝備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步伐,例如寶雞石油機械有限公司國內首臺12000米超深井鉆機的研制成功。同時,也出現了部分油田裝備制造企業的低水平不合理重復建設的現象。造成生產力的浪費和一定程度的無序競爭,影響了我國石油鉆采裝備制造行業的自身發展。加上金融危機正在波及全球,歐美經濟受到嚴重沖擊,我國石油設備出口的市場必然會出現大幅度收縮趨勢。
知己知彼 冷靜出招
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運行產生了一些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困難,而應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關鍵在于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本國的各方面有利條件。中國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具有六大有利條件。第一,受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第二,應對金融危機的經濟基礎較好。第三,具有投資拉動經濟的巨大空間。第四,以消費拉動經濟的潛力巨大。第五,具有較強的政府調控能力。第六,具有經濟地位變化的相應有利條件。
隨著金融危機不斷加深,全球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放緩勢頭,一些國家甚至出現經濟衰退的跡象,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金融危機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如何“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多方面嚴峻挑戰”?去年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準備得更周密一些”,政府隨即出臺多項應對措施。
概括起來主要有幾點,一是要加大投資力度,這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直接措施;二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三是多方促進出口,同時鼓勵進口,增加一些能源的戰略儲備;四是要合理擴大信貸;五是要推進包括增值稅、燃油稅在內的一些重點領域改革。
中央投資帶動地方擴大內需項目的投資,有助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工產業擴大規模。近來,為實現濱海新區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的發展規劃,天津擬投資650億元建設高水平的渤海化工園,在全國率先建成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緊密結合的現代化工生產基地。上海市金山區總投資120億元的48個項目已開工建設,涉及精細化工、新材料、石化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投產后年新增產值200多億元。
企業當自強 化危機為機遇
在政府出手幫扶企業的同時,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困局,未來可能遭到的沖擊不容忽視,制造企業自身也需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化解金融危機對行業的沖擊。當前,應放平心態,靜觀其變,客觀看待這一現實,學會適應并順應客觀經濟規律,做好“過冬”的必要準備。企業要進一步優化生產組織、加速提升整體制造能力;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獨有和領先產品比例;進一步加強庫存管理,壓縮存貨資金占用,加強現金流管理,努力保持經營業績的穩定,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步伐,不斷提高企業管理和科技水平,加大延伸服務的力度,根據客戶需要進行專項產業升級,拓展加工配送業務。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既要有做強做大做優的戰略和開拓、創新、奮斗的觀念和精神,又要具有市場、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等綜合優勢,能造就更多馳名商標和知識產權。
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還有很大潛力。加強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保持我國對南美、中亞、非洲、印度、東盟等發展中新興市場出口的持續較快增長,能夠幫助企業彌補對歐美市場出口減少的部分。要適應國外市場從國際公司向國家公司轉變,國內市場從國家石油公司向民營企業客戶群轉變的大趨勢;要大力度實施成本削減戰略;加大新產品開發的投入,使現有的產品實現技術升級。
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危機往往蘊含著機遇,能不能把危機轉變成機遇,關鍵就在于企業自身能否通過自主創新、轉型升級,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制造企業應當利用資源和市場約束力增強的“倒逼”機制,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推進自主創新,發展高附加值產品,鼓勵優勢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積極主動地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斷提升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高新技術將成最大亮點
2008年是國家發改委推進高技術產業化工作10周年。10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國際地位明顯提升。2007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接近20%。2008年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生產和出口較快增長,經濟效益大幅提高,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果。
在生產方面,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6月,我國高技術產業共實現業務收入約3.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7.6%,高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3%的速度。高技術制造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67億元,同比增長19.9%。同時,高技術制造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上升到10%,同比提高了0.1個百分點。
在對外出口方面,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表現突出。由于美國次貸危機以及人民幣匯率上升,加上受國內信貸緊縮、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增高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增長之勢在今年有所放緩。但高技術產業出口卻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筆者從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獲悉,今年1月~6月,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1958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21.7%,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9.4%。
產業集聚是全球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途徑。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在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方面成果顯著,高技術產業發展集聚性明顯增強。以生物產業為例,初步統計,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生物產業70%以上。
2008年以來,在已有35個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基礎上,國家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又新建了37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河南、四川等地正在積極開展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鏈試點工作,以促進高技術產業集聚式發展和區域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