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發優勢
《中國投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設立是基于什么樣的戰略要求?
李冶:海洋工程方面我們起步晚,技術差,但是有后發優勢。
過去我國在船舶工業、石油鉆采設備方面形成了很多優勢,但是并沒有開展海洋工程的研發。近幾年,一些企業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發,一種是以中海油為代表的用戶企業,他們在市場需求下開始研發海洋工程裝備,一種是以中船重工為代表的船舶企業,海洋工程裝備跟傳統的船舶有相近的地方,因此他們也在加強研發。還有一些是以中集集團(13.95,0.41,3.03%)為代表的新興企業,他們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與一些著名設計公司展開海洋工程的合作研發,現在已經做出成果來了,第一批世界最先進的6代3000米水深的鉆井平臺已經在中集的煙臺基地下水了。
我認為海洋工程研發中心設立是非常必要的,海洋工程在國外被稱為“藍色國土”,它體現出國家主權,一旦實現技術裝備突破,對下一步深海石油的油氣資源的開發可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
而且我們也有后發優勢,我國整個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現在中集煙臺基地生產的鉆井平臺比新加坡、韓國的便宜很多,所以我們很有競爭力,但這方面我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設立研發中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主裝備,用自己的海洋工程來滿足國內三大油公司的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同時也是為了走出去,到國際上去開展油氣合作。事實上,圍繞平臺的是一個技術和管理體系,不僅僅是建設,平臺就是一個工作區域,它的保障、運行、維護這些工作都是在海洋研發工程之內。這些都需要我們努力去掌握。
《中國投資》:當前我國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已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今后的發展目標是怎樣的?
李冶:清潔高效發電設備主要是指火電,這方面我們應該說是世界領先了。目前我國已經投運的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比全世界加在一起的都多。但是這并不夠。下一步清潔高效發電設備還要加快發展,尤其是近年發展了一些新的技術需要關注。
首先,循環流化床技術,我國的30萬千瓦機組是引進的,經過消化吸收了也發展了30多臺,我們現在正在研發60萬千瓦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機組,技術已經研發出來,也準備建立試驗示范工程,但是真正穩定批量生產還要有個過程。
再如, 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這個技術目前應該是代表了燃煤發展技術的方向,國外已經開展了十幾年,試驗示范也比較成熟,但我國起步比較晚,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大型IGCC發電工程目前只有華能在天津的一個20萬千瓦項目,而國外現在40萬千瓦的項目已經比較被普遍了,現在正在建設60-70萬千瓦的。這項技術中有個很重要的設備就是燃氣輪機。國內燃氣發電設備技術水平不高,所以雖然現在大型清潔高效常規燃煤火電已經居世界領先水平,但是以IGCC為代表的新一代的發電技術我們還處在落后的狀態。再如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應用技術方面我們也在積極開展工作。
《中國投資》:能源電站空冷系統在能源體系中的作用是什么?目前我國空冷系統的國產化情況如何?能否介紹未來的發展要求?
李冶:我國有個特點,有煤的地方往往缺水,比如西北、華北地區。而發電本身是需要水的,整個發電設備的冷卻也需要水。所以就有了空冷技術。
空冷技術在國外發展較早,我國在化工領域采用空冷技術比較早,在電力領域過去沒有搞過直接空冷,而是間接空冷,一般只是在20萬千瓦這個容量等級。
空冷涉及到一個系統,不是光有設備就行。我們依托空冷研發中心,由中電投集團、中電顧問公司和幾大設計院一起開發空冷系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0萬千瓦級的直接空冷是現在世界最高水平,現在我們已經批量建設了,我們正在建設100萬千瓦級的,這個是全世界獨一份,在寧夏的寧武電廠,由華電集團建設。
空冷技術推廣以后應該成為北方缺水地區建設大型坑口電站的一個首選技術路線,采用我們開發的直接空冷技術,一個火力發電廠的冷卻水可以比原來下降四分之三,可以節水70%以上,效果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