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塔盆地屬特低滲透、復雜斷塊油藏,被形象地比喻為一個摔碎后又被踏上一腳的盤子,儲量開發動用難。海塔人不畏艱難困苦,勇于挑戰,大膽創新,上產步伐不斷加快。
目前,海塔地區共有6個作業區,貝中作業區是海塔最大、最新、最遠的一個作業區。他們積極探索,總結出了油田注水、油田開發、地面工程、特低滲透油藏注氣開發試驗規律的“貝中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導今后貝中開發的管理基礎,更為海塔特低滲透油田開發找到了新路。
“平”,即水平井開發。為提高特低滲透油藏單井產量,使儲量有效動用,貝中油田推廣水平井應用技術,讓鉆井軌跡在油層中得到最大穿越,增大與油層的接觸面積,以此提高單井產量,實現少井高產、高效開發目的。截至9月底,貝中油田在含油控制面積清楚、儲層發育狀況清楚的井區設計實施9口水平井,平均水平位移470米,單井產量為直井的3倍~8倍。
為了減緩資源自然遞減,他們開展了水平井注水開發試驗,采取水平井腰底部注水措施,已完善了希3-平1等5口水平井注采系統,注水開發效果正在進一步跟蹤。貝中油田水平井技術應用對特低滲透油藏有效開發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散”,即分散注水。貝中油田管理面積達100平方公里,區塊與油層分散。為了探索適合油水分布分散的油田管理模式,在注水工藝上,他們采用“低壓供水、高壓配水、分散注水”方式,即由聯合站水質站統一給11座注配間低壓供水。注配間內按單井注水壓力要求由柱塞泵升壓,滿足單井注水需要。注配間實施外包服務管理,24小時值班,每兩個小時進行一次注水檢查。這種注水方式方便管理,可減少高壓注水管線,節約投資,更重要的是適應性靈活,可根據不同層系注水壓力采用不同注水泵,達到靈活布站、靈活調整注水量的目的。
目前,貝中作業區已投產注配間10座、71口注水井,日注水量為1300立方米。與集中注水工藝相比,減少高壓管道15.72公里,節約投資222萬元。通過一年的運行,分散注水方式滿足了區塊分散、層系分散的油田注水需要。
“樹”,即電加熱管樹狀集油流程。電熱管集油工藝是高寒地區實現單管集油的一種有效技術措施,具有良好應用效果。一是工藝簡化,降低地面投資。與環狀摻水流程方案相比,少建轉油站1座,集油閥組間3座,節省集油管道80.4公里,節省建設投資1620萬元。二是方便管理。該流程簡化了管理程序,只需要井口加熱器和集油電熱管兩套簡單的地面設施,只需控制井口回壓和回油溫度兩種參數。三是節能降耗,降低運行成本。他們根據季節、環境溫度的變化,合理控制集油電熱管回油溫度和壓力。作業區在7月至9月開展了試驗,回油溫度控制在30攝氏度至35攝氏度范圍內,壓力控制在0.2毫帕至0.25毫帕范圍內,全區日節電1.6萬千瓦小時。
“簡”,即簡化地面工藝。貝中作業區簡化優化地面工藝設計,采用油氣混輸技術,優化整體布局,建成轉輸站2座,中間加熱站1座,變電所1座,注配間11座,減少貝中油田脫水站1座,污水深度處理站1座,站內應用了管式分離器、混輸泵等新工藝,降低地面投資1800萬元。
“氣”即空氣驅先導試驗。貝中油田屬特低滲透油藏,常規注水開發難以使儲量得到有效動用。注空氣是目前國內外解決特低滲油藏注水困難、有效補充能量的新技術。他們根據注空氣驅油藏地質條件,通過進行注空氣室內實驗,并優選試驗區,開展了貝爾油田希11-72井區南二段油層注空氣先導性試驗。試驗區共有21口井,目前已投產6口油井,平均單井日產液2.7噸,日產油2噸。
今后,海塔貝中作業區將繼續完善“貝中模式”,為海塔油田難動用儲量提供技術支撐,為大慶油田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