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與現代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雖說還未達到離開石油就寸步難行的地步,但在國內外,石油的開采量以及價格的變動都牽動著各國的經濟走勢及百姓的日常生活。此外,石油與各國的政治決策還有著剪不斷理還亂、錯綜復雜的聯系。
近日,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出口大國伊 朗掀起了一場石
油價格戰。其主要戰略是向西班牙、法國、英國、希臘等西方國家停止出口石油;對亞洲、非洲等新興國家市場則采取促銷政策,給予免息期以吸引石油買家。
該戰略背景是,為制裁伊 朗的鈾濃縮活動,歐盟曾宣布將于今年7月份對伊 朗石油實施禁運。 路透社數據顯示,伊 朗3月石油日產量降至330萬桶,環比下跌5萬桶,較2011年末下降約25萬桶。據國際能源署12日報告預計,到夏天歐盟禁運生效,若伊 朗找不到新買家,其石油日產量會跌至260萬-280萬桶。
可見,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的變動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占據著很大的比重,絕對的市場化價格并不存在。這一點,在國內市場上也通用。因為石油作為戰略性資源,由國家進行掌控在情理之中。只不過,在國內市場上,特別是零售領域,政治因素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日前,國內石油行業也正進行著一場大規模的促銷活動。與伊 朗石油促銷的政治背景不同,國內石油的促銷,完全是不同的
加油站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進行的。
3月20日國內
成品油經歷了年內第二次價格上調,93號汽油站上了8元關口。一時間,私家車主大呼“傷不起”;出租車行業扼腕稱“活不起”;農產品及日化用品紛紛隨之提價。政府部門為此先后出臺了增加出租車及農民補助等行政措施。不過,站上8元高位的汽油并未維持太久,據媒體報道,目前京、津、滬等地的加油站紛紛出臺了促銷活動。
據中宇資訊分析師楊曉芬介紹“成品油價上調后,成交量出現萎縮,批發價格隨著向下波動,這兩點成為成品油零售價格松動的主要原因。”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加油站競相降價歸根到底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目前能夠在零售市場上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因素的只有
中石油、
中石化兩大壟斷石油巨頭。每逢成品油提價,就會出現成品油批發停售、民營加油站受排擠的負面新聞。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透露,民營加油站所占比例近年來持續下降,目前僅占46%,實際銷售量可能不到三分之一。
由此,我們或許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前所謂的國內石油市場價格并是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而是壟斷格局下的種子。若對掌控壟斷資源的中石油、中石化不加以控制,現有的石油市場競爭格局將會徹底的消失,而演變成由兩家或一家巨頭壟斷的市場巨無霸。屆時,不僅目前實施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無法起到真正調節市場的作用,即便改良之后也難以真正實現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成品油市場價格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