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夢”開始
2000年前后,中石油開始在涪陵零售市場大舉擴張。石油巨頭控制貨源,擠壓民營加油站生存空間。
民營加油站的“噩夢”在2000年左右開始。李發昌說,當時,中石油和中石化成立不久。兩家劃長江而治,中石油整合了原有的涪陵石油公司。開始獨家經營該地的石油成品油批發業務。
不久,不滿足于煉油和批發的中石油,開始向終端零售市場進軍。
“控制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零售市場,才能保證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從而保持中石油的競爭優勢”,記者在2001年6月刊《中國石油[8.93 0.11% 股吧 研報]》雜志的一篇文章看到這最初的闡述。
李發昌記得,從2000年前后,中石油開始在涪陵零售市場大舉擴張。
“作為大型央企,控制終端零售市場是一個重要戰略。”7月9日,中石油涪陵分公司總經理劉成利對記者說。
“我們從他們的‘座上賓’變成了‘眼中釘’。”徐道林說。
民營加油站從其過去的合作伙伴變成了對手。“他們千方百計提高批發價,降低零售價,縮小批零價差,甚至批發比零售還貴。”李發昌說。
中國的石油成品油銷售體制由政府管制,“兩桶油”基本壟斷了上游的煉油和批發業務。李發昌說,重慶缺少地方煉油廠,從“兩桶油”批發是民營加油站的唯一貨源。
發改委定期調整確定成品油最高零售價和批發價,并要求成品油批發企業保持最高批發價與最高零售價有300元-400元/噸的價差。一般柴油批零差價300元/噸,汽油400元/噸。李發昌說,這是民營加油站唯一的利潤來源。
涪陵一家民營加油站給記者提供了一份2000年末的中石油加油發票顯示,該加油站在中石油批發柴油價2.98元/升,而次日以一個運輸公司名義到中石油零售購油,則為2.54元/升。批零價“倒掛”0.44元/升。
“這十多年‘批零倒掛’經常出現。他們就是在零售上損失一點,從而擠垮民營加油站,獲得壟斷地位”,李發昌說。
姜秀麗,原涪陵中石油員工。她介紹,涪陵中石油在上世紀90年代油品80%批發,零售規模只占20%。現在,順序顛倒了過來。
浩瀚加油站老板何守惠說,除了“批零倒掛”,中石油還時常控制貨源,號稱沒油了,拒絕給民營加油站供油。
“沒辦法了,我們就去堵中石油的油庫。”何守惠說,他們數次去堵油庫,每堵一次就能得到幾十到幾百噸油。
抱團求生
民營加油站意識到“團結抗爭,才能生存”,成立協會“為大家爭取了一些生存空間”。
“老是去堵油庫,總不是個辦法”,徐道林向記者回憶,當時中石油不僅經常斷供,還隨意提高成品油批發價,“有時一天一個價,甚至一天兩個價。大家怨聲載道”。
“大家認識到,只有團結抗爭,才能生存”,徐道林說。
幾家大一點的民營加油站帶頭,倡議成立協會。忙了半年,2002年3月,涪陵石油成品油協會成立。徐道林任首任會長。
協會第二屆改選,李發昌擔任會長至今。
李發昌說,會員單位每年交2000元會費。協會聘任了一個專職秘書。還聘請了法律顧問。
記者翻閱了該協會10年來的檔案材料,2001年最初的集體信訪材料,顯得粗糙尖銳,此后協會開始每年定期發布官方紅頭文件,內容變得數據翔實,有理有據。
“協會為大家爭取了一些生存空間”,李發昌說。
近年來,全國民營加油站普遍遭遇“兩桶油”批發限制,油荒嚴重。此時,地處西南深山的涪陵民營加油站的聲音總是屢上新聞頭條。
李發昌很自豪,“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協會,幾個私人加油站老板七嘴八舌地說,你們記者也不會理我們”。
李發昌曾去人民大會堂開會,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領導表揚他,“如果將來中國的石油成品油市場化改革成功,有你一份功勞”。
去年,重慶市安監局要求各加油站繳納安全風險儲存金30萬元。協會以紅頭文件形式向安監局發函,反映民營加油站多年遭“兩桶油”打壓,經營困難,無力繳納巨額保證金。最終,重慶安監局同意涪陵各民營加油站只交2萬元。“其他區縣都交10萬”,李發昌介紹。
這次涪陵出臺“30年無償收回加油站”文件后,媒體報道“涪陵民營加油站集體抵制”。協會被認為在給這些民營加油站撐腰。
記者統計該協會這十年來發的上百份“紅頭文件”,一部分是行業管理文件,大部分文件則是反映民營加油站油源受限、生存困難。
“協會不是給政府找麻煩、給領導挑刺的,我們主要是提升行業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安全管理和油品質量監管,為社會服務,為政府分憂。”李發昌說這話的時候,指著墻上的一面旗幟,這是當地駐軍部隊贈送的“擁軍模范”錦旗。
旁邊,是涪陵區工商聯授予的“維權服務先進單位”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