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卡沙甘)即將進行商業開發
卡沙甘油田發現于2000年,由四個區塊組成,即,卡沙甘、卡拉姆卡斯、阿克托德和卡伊蘭,被認為是1968年在阿拉斯加發現“普魯特赫本”油田之后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現有石油地質儲量350億桶,預計,未來最高開采量150萬桶/日,大規模開采后,卡沙甘油田的日產量可滿足整個歐洲10%/日的消費量,同時,卡沙甘油田還擁有巨大的天然氣儲量。
2000年以來,在
石油開采、運輸和加工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在工業試開采和
鉆井工程計劃的框架內,油田的第一個作業者—“Agip KCO”公司已在海上建造了4個人工島和一系列散裝設施(安裝有最新科技、用石油天然氣管道相連接的整體開發技術綜合體系)。在里海北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開發卡沙甘油田需要異常復雜的技術,因此,擬分三個階段進行開發:第一階段(工業試開發階段),開采量為37萬桶/日,輸送天然氣設施投入使用后,產量將達到45萬桶/日。約一半的伴生氣將被回輸到巖層;第二階段,產量達到100萬桶/日;第三階段達到產量的峰值—150萬桶/日,屆時,海上將有240口油井,30多個自動鉆井中心,6個技術運營裝置和輸氣體系。位于阿德勞州卡拉巴丹的“巴拉沙克”工廠將對開采出的原油進行加工,使其達到商業油品標準。
對從海上輸送來的原油和天然氣進行加工的“巴拉沙克”工廠位于距離阿德勞市35公里的卡拉巴丹,于2002年開始建設,建設高峰期動用了11000多名國內外專家。設計加工能力30萬桶/日,并可擴大到45萬桶/日和天然氣44億立方米/年。目前工廠業已建設完畢,即將開始試運行。天然氣脫硫過程中獲取的硫磺將用于銷售。部分經過凈化的天然氣將輸回卡沙甘的工藝設施中,用作發電的燃料。與此同時,北卡沙甘項目的參與方業已達成卡沙甘天然氣購銷協議,預計,2041年前油田開采的83%天然氣將由“哈薩克斯坦天然氣運輸公司”在哈境內銷售。
在項目開發的同時,高度重視卡沙甘石油的出口問題,關于原油的出口線路至今仍在研究之中。今年春季時有消息稱,工業開發階段開始后,原油將通過所謂的東南線進行運輸,即,用油輪運至巴庫,然后再通過“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道運往國際市場,因為卡沙甘項目的股東們“Eni”、“Total”和“Conoco Philips”公司擁有通過上述管線的運輸配額。“里海管道”擴容后,大部分原油將由該管線運輸,而卡沙甘開發第二階段開始后,將重新通過“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道運輸。
在2008年各方簽署協議將時間確定為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間之前,卡沙甘項目石油開采起始日期曾幾次變更,與此同時,在商定日期的過程中,哈方得以將其在項目中的份額由8%提高到16.8%。開采出第一批原油后,第一階段即宣告結束。第二階段的時間尚未確定,應在2018年至2019年之間。不久前,哈石油天然氣部部長門巴耶夫稱,該部因第二階段計劃的不可行性根本不打算予以批準,主要原因是,整個項目的投資持續增加,預算已由最初的500-600億美元增加到1300-1500億美元。因此,項目的二期尚處于計劃分析階段,以在充分綜合考慮參與開采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
目前正當石油巨頭們苦苦期待著開采出大量石油之時,一些“綠色”人士抱怨稱,在制定里海北部大陸架開采規劃時,環保問題考慮得不夠周全。油田現在的開采作業者-北部里海作業公司(NCOC)坦然承認,卡沙甘項目是世界上最復雜的項目之一,主要是因為:巖層壓力很高;原油中含有大量危險氣體(硫化氫、碳氧化物);嚴酷的海上條件(礦化程度低、冬季氣溫達零下30多度、近半年的結冰期等);里海北部水淺造成供給困難等。在世界其他地方開采石油只會遇到其中的某些問題,但這樣的“大雜燴”卻從未見過,任何事故都會釀成災難性后果。此外,卡沙甘油田處于地震易發區,石油開采有可能造成地殼運動、地表塌陷等,從而帶來地震災害。
墨西哥灣發生的海上石油開采漏油事件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8月15日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考察阿德勞州時再次強調了進一步開發該地區油田的重要性,指出,“田奇茲和卡沙甘油田是非常重要的區塊,我們應繼續對其進行開發。目前正在進行復雜的談判。”截止目前,卡沙甘項目已投入了幾十億美元。盡管有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繼續運作,力爭把項目搞好和實現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