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氣東輸二線深圳-香港支線海底管道項目施工現場,由管道局與國內知名科研單位共同研發的“神龍號”大口徑后挖溝機浮出水面,標志著深圳-香港海底管道后挖溝工程順利竣工。
“隨著舉世矚目的西氣東輸三線的開工建設,中國迎來新一輪管道建設高潮。”中共十八大代表、中石油管道局(下簡稱管道局)局長趙玉建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油氣管道建設的主力軍,管道局正在全面推動戰略轉型———管理由粗放轉向精細、業務由低端轉向高端、市場由單一轉向多元、企業由施工型轉向總承包商。
據趙玉建介紹,管道局推動戰略轉型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好管道工程專業化公司的服務保障責任,建設好國家油氣戰略通道和中石油集團公司重點工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二是為了保持管道局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西三線開工,管道建設高潮到來
2012年10月16日,總投資1250億元的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正式開工。趙玉建認為,西氣東輸三線的開工是我國油氣管道建設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標志著新一輪管道建設高潮的到來。
他說,回顧油氣管道發展史,我國曾先后經歷4次建設高峰期。
1970年,為破解大慶油田原油外運瓶頸,以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建設,黨中央、國務院決策搶建中國第一條長輸原油管道———大慶-撫順輸油管道。1970年8月3日,被命名為“八三”管道工程的大慶油田原油外運項目啟動,形成了我國第一次管道建設高峰。經5年奮戰,先后建成了大慶-撫順、撫順-鞍鋼、鐵嶺-秦皇島、大慶-鐵嶺復線、鐵嶺- 大連、盤錦-錦州等8條管線,總長2471公里,形成了東北地區輸油管網。
中國第二次管道建設高峰從1976年開始,隨著勝利、遼河、華北、中原等油田相繼進入快速開發期,由原石油工業部牽頭,歷時10年先后建成了秦皇島-北京等12條油氣管道,總長度3400多公里,形成了中國東部油氣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