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次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將于今年上半年啟動,此次調查旨在全面摸清中國海島家底,為“十三五”海洋發展戰略制定和海島地區小康社會建設提供數據支撐,預期2016年12月完成。
焦點所在
1月10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提法,在一年一度的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下稱“會議”)上再次出現。
從國務院2003年下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以來,海洋經濟的提法已不再陌生。國家海洋局稱,據初步測算,201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已經超過5萬億元。該數值比2011年增長9.72%,占GDP的比重接近10%。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昨日在會上作報告時提到,2013年發展海洋經濟的六項重點是,“加強海洋經濟規劃指導”,“提升海洋經濟監測能力”,“拓展海洋經濟服務領域”,“保障重點領域用海用島需求”,“促進科技興海全面發展”,“深化海洋專題預報服務”。
他表示,2013年國家海洋局將繼續做好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天津等地區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制訂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海洋局摸底海洋資產
圍繞海洋經濟的相關“摸底”調查正在推進。
據中國海洋報報道,國家海洋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的首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獲得國務院批準,調查主要圍繞涉海單位基本情況、海洋經濟活動情況、海洋工程項目基本情況、圍填海規模情況、海洋防災減災情況、海洋節能減排情況、海洋科技創新情況、涉海企業融資情況、沿海臨港工業情況和海島海洋經濟情況10項內容展開。調查結果將于2014年揭曉。
另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二次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將于今年上半年啟動,此次調查旨在全面摸清中國海島家底,為國家“十三五”海洋發展戰略制定和海島地區小康社會建設提供數據支撐,預期可于2016年12月完成。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昨日對早報記者表示,因為陸地有限,在有國家許可的背景之下,可以填海用海來支持城鎮化建設和產業轉移,從而支持經濟的轉型發展,但目前中國在海岸帶空間利用上,已經出現過度開發和無序開發,要注意有序調整。
“好多填海用海都不清楚未來要做什么產業,只是一個概念性的論證,而破壞了一些海岸帶的生態環境和它的服務價值的功能。”劉曙光如是說,“而且好多還是以陸地思維在做。”
海洋戰略不能各自為戰
劉曙光還提到,日本、韓國已經要發展離島、人工島建設,相形之下,中國還是以沿海岸線為主,對無人島、暗礁的建設能力還不足,規劃也不系統。
對于深遠海的開拓,中國更是“小學生”。劉曙光說,深海的潛力主要在礦產資源勘探和商業化前期開發,如深海生物基因資源、深海海水理療、深海漁業、海洋石油開發,未來還有可燃冰開發等,在這些方面,日本、加拿大已經進入商業化的前期準備。盡管中國在東北太平洋、南北印度洋都做了這方面的勘探或前期準備,但遠未成為產業,比較孤立,不像航天一下子帶動很多產業。
劉曙光認為,造成上述情況的根源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他指出,中國的海洋經濟從科技,到產業支撐,到整個金融體系架構,“硬件、軟件都缺”,落后于日本、澳大利亞等海洋強國,也落后于韓國。“西方國家,至少有8個以深海科研勘探為主的國家海洋實驗室、研究中心,我們在青島也在建,但還沒建成。” 劉說。
從國務院2003年下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十一五”和“十二五”都提到發展海洋經濟,十七屆五中全會建議中亦有100多字關于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提法,再到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說明國家對此愈發重視。
但在劉曙光看來,發展海洋經濟光有綱要和戰略還不夠,因為提綱挈領固然重要,落到實處還需一個“頂層設計”。
“國家既然從戰略上重視了,接下來最好形成一個圍繞深海遠洋的國家級海洋戰略工程。就像登月的嫦娥計劃、火星探測計劃一樣,現在缺一個海洋的‘神龍’計劃。”劉曙光認為,只有落實到工程,才能集中人才,海洋開發可以學習“兩彈一星”的舉國體制,因為在深遠海方面必須要集全國之力才好做,現在還是散的。
2012年,沿海多個省市區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獲批,但也都是各自為戰。“各地應該進一步整合,有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為什么沒有南海、東海開發計劃?大海域的開發除了自主開發,還需要國際合作,這很麻煩,但是要做。必須成為一個區域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否則就被動了。”劉曙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