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大規模輸送電力的“電力高速路”特高壓,對減少PM2.5的幫助體現在建設坑口電站和輸送水電、風電、光伏電等清潔能源上。
國網能源研究院專家白建華告訴記者,通過實施“一特四大”戰略(通過建設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實現大水電、大煤電、大核電、大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發展,實現更大范圍內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統籌規劃建設特高壓網架和西部、北部大型坑口電廠,2020年中東部地區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硫55萬噸,減少環境損失45億元。在西部、北部,通過煤電一體化建設,實現煤礦與電廠在水、煤、灰、土地等資源配置上的互補和綜合利用,也可大大減輕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輸送新能源方面,白建華表示,到2020年,相比于傳統電網,通過特高壓和智能電網實現風電跨省跨區消納,可使風電開發規模增加約5400萬千瓦,替代化石能源消費0.34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0.94億噸、 38.2萬噸、2.4萬噸。預計到2020年,在堅強智能電網基本建成的情況下,相比傳統電網,智能電網可帶來定量評估的環境效益,用電、電網、發電環節效益和其他社會效益合計約2000億元。
特高壓跨區輸送水電也可大大減少煤炭燃燒,減少PM2.5。國家電網電力交易中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1000千伏長南荊線2009~2012年輸送水電共計122.8億千瓦時,節約標煤103.3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85.64萬噸。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2年,±800千伏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工程趕在迎峰度夏前投運,大大增強了華中水電的外送能力。“該工程2012年夏最大輸送功率達216萬千瓦。”這一年,四川外送水電達到了創紀錄的近 1110萬千瓦。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處副處長胡超凡就此解釋說,除了來水豐富這一客觀條件,從電網角度看,±800千伏錦蘇特高壓工程為利用水電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