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油田成功開發超低滲油藏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10-27 中國石油報 關注度:0]
摘要: “3.8噸、4.1噸、8.6噸。”10月22日,當看到記者對長慶油田公司姬塬油田馮地坑作業區一個個惹眼的單井產量數據有些質疑時,作業區負責人立即解釋說:“一個處于典型的超低滲地區的單井產量能達到如此理想的效果,科技‘巨斧’的力量功不可沒...
“3.8噸、4.1噸、8.6噸。”10月22日,當看到記者對長慶油田公司姬塬油田馮地坑作業區一個個惹眼的單井產量數據有些質疑時,作業區負責人立即解釋說:“一個處于典型的超低滲地區的單井產量能達到如此理想的效果,科技‘巨斧’的力量功不可沒!”
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的姬塬油田,曾被稱為“一塊難以征服的‘頑石’”。這里不光地面環境惡劣,山大溝深,給油田建設增加了難以想像的難度,而且地下環境也極其復雜,是典型的低滲透、多類型、隱蔽性、非均質性強的復雜油田。從上到下涉及到侏羅系、上三疊系、下三疊系11個層系的開發,油藏類型多,到本世紀初,盡管長慶人先后5次在這里征戰,但每一次都無果而終。2001年,擒不住大油田心不甘的長慶人,第六次進軍姬塬地區,終于在黃8—9井的延長組獲得了日產21噸的純油。從第一口油井的發現開始,長慶油田針對姬塬油田的開發難度,借鑒油田內外成功的超低滲開發經驗,通過吸納、借鑒、融合、創新、探索等形式,以“364”技術系列為標志,快速形成了適應姬塬油田特色的科技綱領,即三項主體技術、六項配套技術、四項特色技術。
三項主體技術即:井網優化布井技術,三疊系油藏超前注水技術,精細注采調控技術;六項配套技術即:油藏動態管理預警技術,老油田儲層改造技術,井筒治理技術,套破井防治技術,地面配套技術,節能降耗技術;四項特色技術即:勘探開發一體化滾動建產技術,多層系兩套井網開發技術,超低滲油藏儲層改造技術,中深井、大位移井工藝技術。合理有效的技術措施,就像一把“巨斧”,劈開了原油通道。特別是開發初期,在砂體展布不清、構造不清、無探明儲量的情況下,依據出油井點,實施勘探開發一體化政策,短期內就發現油藏36個。針對姬塬地區油藏縱向上呈多層“疊加”的特殊構造,通過群式布井工藝,在同一個井場實施多層開發,如耿114群式井組共設置了四個連片的井場平臺,目前這個井組不但有14口油井實現了兩個層位的同時開發,且井組日產油量75噸,在初期單井產能均達到5.0噸以上的水平,目前單井產能仍然保持在3.5噸左右。
針對頑固的巖石,通過強力的綜合壓裂改造措施,油田的原油生產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其中,通過全陶粒壓裂,平均試油排液日產油31立方米,比采用石英砂壓裂試油排液日產油高出8.07立方米;采用前置酸壓裂,單井平均試油排液可提高3.82立方米。
科學技術的持續創新,讓姬塬油田煥發了勃勃生機,從2005年至2009年,產能建設平均以40萬噸的規模逐年升級,成為長慶油田有史以來產量增長最快的區塊,今年的生產能力將達到200萬噸,新投單井產能可達到3.8噸的理想效果。“姬塬油田高效開發技術”今年還被評為中國石油股份公司油氣田開發的優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