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生產岸線上,一艘艘油輪和散貨輪中間“站著”一個四條腿的大家伙,這就是世界最先進的、也是我國第一艘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該鉆井平臺今年2月將在上海出塢,3月下海進行最后的海上試航和調試,并于6月交付使用。
這艘鉆井平臺總造價約60億元,中海油擁有船型設計的知識產權。它“身高”136米,“體重”3萬多噸,兼具勘探、鉆井、完井與修井作業等多種功能,鉆井深度可達1萬米。如果將它放在北京市中心3000米的上空,它的錨鏈可以覆蓋整個北京市六環。和世界上其他深水鉆井平臺相比,“981”平臺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環境參數作為設計條件,穩性和強度針對我國南海的惡劣海況設計,它未來的工作區域也鎖定于此。從設計的安全性、動力定位等方面看,已躋身世界前三名。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表示,通過“海洋石油981”的自主建造,使國內大型裝備制造業一步跨入世界最先進的行列,實現中國海洋石油開發從近海走向深海的夢想。“十二五”期間,中海油將投資150億元建造五型6艘大型深水勘探裝備,形成3000米水深的作業裝備團隊。
中海油決定上馬“981”項目,帶動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國內上百家承包商參與平臺的設計建造。中海油工程建設部總經理金曉劍說:“面對國外成熟的現成產品,我們強調自主創新,提高技術標準,打造和提升相關產業的響應速度和創新能力,給我國整個造船行業提供一個機會。”以打造世界頂級超高強度R5級錨鏈為例,其水下抗風浪、抗沖擊、抗變形、抗斷裂、抗疲勞等綜合機械性能都有更高級別的規定,此前僅有少數外國公司能夠批量生產,我國一直依賴進口。當項目組將錨鏈設計參數提供給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的時候,亞星錨鏈便作出攻關承諾,投入數千萬元與寶鋼、上海大學等七家高校與研究機構合作自主研發,最終成功研制出該產品,打破了外國廠商的壟斷,并擊敗世界知名供貨商一舉中標。去年年底,亞星錨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錨鏈上市的第一股。
海洋油氣生產的重大裝備建設不僅是海洋工程,更是重大科技項目。目前,在中國海油“服役”的11條自行建造的浮式儲油裝置系統中,有6條出自滬上的造船廠。我國第一艘浮式儲油裝置“友誼號”已經使用了20多年,現在仍運行在渤海灣海域,被評為中國百年造船史上的十大名船。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30萬噸位浮式儲油裝置“海洋石油117”是我國迄今為止承接的噸位最大、造價最高、技術最新的海洋工程項目。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14.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船,也堪稱“十一五”海洋油氣裝備國產化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