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9日發表了題為《頁巖氣是美國的地緣政治王牌》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文章中稱,俄羅斯和中國上月宣布達成一項總價4000億美元的合同,由俄羅斯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一些分析人士稱,這是地緣政治的一個重大變化。
其實,普京匆匆簽署一項已經醞釀了十多年的合同恰恰證實了俄羅斯的政治弱點。盡管在本世紀頭10年得到能源價格高漲的提振,但俄羅斯日漸式微。該國人口數量在下降,且存在嚴重的健康問題(俄羅斯普通男性的壽命只有60歲出頭),是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單一作物經濟體”。俄羅斯需要通過改革來打造一個多樣化的創業型經濟體,但它在烏克蘭的行動招致制裁,壓縮了它獲得西方理念和技術支持的渠道。成為中國的加氣站絲毫無助于逆轉這一趨勢。
顯示美國潛在力量
真正的地緣政治變化是在過去10年里爆發的頁巖氣革命。盡管水平鉆探和水力壓裂技術并不新鮮,但開創性地把它們用于頁巖在很大程度上是過去10年里美國人創業精神的產物。
在10年前,很多專家都在談論“石油峰值”,也就是說,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也已經見頂。那時人們認為美國會越來越依賴能源進口,而且正在建造碼頭來進口高價液化氣。但實際上,如今北美洲正在建造碼頭來出口價格便宜的液化氣,而且能源問題專家普遍認為,北美大陸將在21世紀20年代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美國能源部估計,美國境內從技術上講可以開采的頁巖氣儲量達25萬億立方米,若再加上其他油氣資源可供使用200年。
頁巖氣革命給美國的外交政策帶來諸多影響。頁巖氣生產能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減少能源進口有助于實現收支平衡。新增稅收能緩解政府預算壓力。能源價格下降使美國工業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尤其是石化、鋁、鋼鐵等能源密集型工業。
另外還有國內政治影響。其中之一是心理上的。有一段時間,美國國內外許多人都接受了美國衰落謬論,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度增加就是證據之一。頁巖氣革命改變了這種依賴,顯示了這個國家的潛在力量,那就是兼具創業精神、財產權和資本市場。
美國外交受益匪淺
懷疑論者宣稱,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度降低將導致美國與中東脫離。這種觀點誤讀了能源經濟學。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恐怖襲擊之類的重大干擾事件,石油和天然氣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運輸被阻斷,美國及其歐洲和日本盟友的油氣價格就會被推升到非常高的水平。但除了石油之外,美國在中東還有許多其他利害關系,包括防止核武器擴散、保護以色列、人權和反恐等。
至于維持該地區第五艦隊駐軍的費用,許多基地由東道國出資,而把海軍資源留在那里并沒有使預算增加很多。美國對于在中東負擔過多責任的態度比較謹慎,但那更多的源自它經歷了代價高昂的攻打伊拉克行動和阿拉伯革命造成的大范圍動蕩,不是出于對頁巖氣帶來政治上的“能源獨立”的幻想。美國利用石油制裁使伊朗回到核問題談判桌旁,不僅僅仰仗了沙特阿拉伯愿意填補伊朗減少的每日百萬桶石油產量,而且得益于頁巖氣革命引發的普遍預期。
頁巖氣革命還給美國外交政策帶來其他好處,比如,委內瑞拉等國家通過輸送石油在聯合國以及由加勒比小國家結成的區域性組織中拉票的能力減弱。此外,如果美國政府批準增加液化氣出口,那么俄羅斯以切斷天然氣供應來脅迫其鄰國的能力最終會削弱。簡而言之,能源市場的地緣政治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但這個變化不是俄中簽署天然氣供應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