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開始眺望150美元/桶的標尺,但是現在,全球經濟都沒有做好迎接高油價的準備。當然,國際油價從來都不是由市場單獨說了算,在全球石油舞臺劇中,將一直有三個主要角色左右其漲跌劇情。
國際能源署(IEA)拋儲行動造成的負面效應正被市場慢慢消化。截至記者昨日發稿,國際油價指標性數據——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在97美元/桶左右徘徊,高于IEA釋放油儲前的國際油價。
隨著連續回漲,國際油價重新走上了“漲途”。美國專業財經周刊《巴倫周刊》日前稱,“明年第二季度,油價可能漲至150美元/桶,并將保持數月的高位。”
早就唱多
就市場心理來說,15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并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標桿性數據。一方面,早在2008年7月,紐約期價就在國際投行的瘋狂“唱多” 下,從2007年的20多美元/桶一下漲至147.27美元/桶(盤中);另一方面,每當國際油價出現明顯漲勢時,部分國際投行就開始發布預測報告,將 150美元/桶設為預期目標。
2011年諸多機構的預測更是如此。從2月開始,在利比亞戰爭利比亞戰爭刺激下,國際油價一路瘋漲,紐約期價一度創出30個月以來的新高,并接近120美元/桶的重要心理關口。隨后,包括高盛、野村證券、摩根士丹利、巴克萊資本等機構紛紛看多國際油價,其中,150美元/桶就被設定為未來可以達到的目標。 野村當初更是將國際油價的目標值定位在創紀錄的200美元/桶。當然,這些報告只不過是為這些機構舔食“原油紅利”作準備。
除了機構,國內外一些知名專家也曾預警國際油價可能突破歷史高位。3月6日,有“全球首席抗通脹專家”之稱的投資專家約翰·布倫喬爾森公開表示,“國際油價將在今年年底突破14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紀錄。”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的預測與野村類似。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10年里,100美元/桶是國際油價的新基點,未來高位時到達200美元/桶都是有可能的。”
暫無可能
然而,與年初的預測反向而行,國際油價在消化掉地緣政治的影響后,卻不爭氣地掉頭向下,更丟失了“原油紅利”,直到最近幾天才有所企穩。這到底意味著國際油價失去了上攻的可能,還是重回150美元/桶的開始?
這在某種程度上要看全球最大的能源需求國美國、產油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國際炒家(投行)三方的態度。首先,對于150美元/桶的 指標,美國顯然不會接受,因為美國經濟復蘇也被高油價拖累,一個佐證就是美國總統對汽油價格高漲的擔憂和前階段的IEA拋儲舉動。
其次,OPEC短期內也不會答應150美元/桶,雖然他們有閑置產能,并對IEA的拋儲表示反感。OPEC部分成員國曾表示,100美元/桶應 該成為全球經濟可承受的基點數據。中東最大的產油國沙特從本質上來說也會“按美國的思路走”,且OPEC這幾年一直強調,不希望看到超高油價再次出現。
對于國際炒家來說,他們當然希望國際油價能像2008年上半年那樣瘋狂地上漲,但問題是,美國政府已對炒家進行控制,前階段連續調升原油期貨合約交易保證金,此外,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的結束,也讓市場上的流動性暫時沒有了原先的瘋狂。
實際上,如果從全球通脹角度來看國際油價,150美元/桶幾乎不會為任何國家所接受。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的說法,一旦 150美元/桶成為現實,包括美國、新興國家和OPEC近年來構筑的相對平衡的能源系統將完全崩塌,不少國家的經濟甚至將“遭遇毀滅性打擊”,進而風險將 傳導至美國。同時,由于原油在大宗商品市場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原油價格漲意味著其他所有大宗商品都將上漲。“這樣的局面,恐怕連美國也不會接受。”林伯 強說,“所以,除了再次出現戰爭,國際油價短期內絕無出現150美元/桶的可能。”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未來一個漫長的時段,國際油價還是會回到150美元/桶,畢竟,原油的稀缺性將日益增強,且供需基本面上不少新興國家的需求仍將支撐起國際油價未來的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