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能源專家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相比電力價格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真要動真格了?10月12日,有“權威人士”和“行業人士”對國內外媒體表示,“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方案及天然氣形成價格機制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目前正等候審批。”
《國際金融報》記者昨日就此向相關企業和專家進行了求證,但沒有得到明確答案。中石油新聞辦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對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上報國務院一事“并不知情”。截至發稿,記者沒有得到中石化方面的回復。
油價改革可期
實際上,早在2009年底,即當時的定價機制剛實施一年時,業界專家就開始質疑其效力。隨后,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中石油和中石化均表達了改革定價機制的決心。10月8日,即國家發改委6個多月來首次調整油價的當天,相關人士明確表示,年內將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
在專家看來,現行的成品油定價運行了兩年多時間,盡管市場不像往常那樣沒有調價依據,但卻一直不為消費者乃至相關企業所認可,甚至處于“兩面不討好”的境地。消費者認為,油價調整頻率慢,往往上漲的幅度大于下跌的幅度。
中石油相關人士則抱怨,“中石油煉油及化工業務的虧損主要是由于內地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夠市場化,即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又不到位。”
但數位能源專家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相比電力價格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據媒體報道,“目前,國家正在抓緊研究完善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的改革方案,包括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改進成品油價格運行操作方式,增加定價的透明度等內容。”這也正是這兩年多以來,專家和業界一致建議改革的主要內容。不過,之前曾有消息稱,定價權將下放“三桶油”,但卻沒有相關消息予以佐證。中石油相關人士早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完全下放到油企,但我們也沒有最準確的辦法。”
對于這些消息,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成品油定價機制眾望所歸,年內出臺可期。
氣價改革不易?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天然氣形成價格機制方案一并上報給了國務院。但林伯強認為,氣價改革并不容易,因為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主要是依據國內天然氣市場行情定制的,一旦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也與國際接軌,那么,國內的天然氣價格可能會迅速猛漲,這不可能為消費者所接受,更會在一定程度上傳導到宏觀經濟。
據了解,未來十年間,中國市場對天然氣的需求可保持超過200億立方米的年均增長量,價格上漲的后果顯而易見。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出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上報國務院消息的同時,有關石油特別收益金(俗稱暴利稅)起征點提高的消息也在市場中出現。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是對在資源稅中遭受損失的“三桶油”的一種變相補貼。不過,有能源專家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起征點提高可以接受,但前提是“三桶油”必須將開采成本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