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內蒙古、新疆、山西、陜西、甘肅、云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區依托各自能源稟賦優勢,快速成長為重要的能源基地。如“三西”地區(蒙西、山西、陜西),每年
煤炭產量已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60%以上;四川、云南兩省的
水電裝機已占本省裝機容量的70%以上,成為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甘肅、新疆、內蒙古正在打造的千萬千瓦級
風電基地,將成為一個個“陸上風電三峽”;受去年新出臺
光伏標桿電價政策的刺激,青海省一年內光伏裝機總量近100萬千瓦,一躍成為目前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最集中的地區。
成績已斐然,政策再給力。
2月21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信息顯示,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的《西部大開發“
十二五”規劃》。該規劃提出,將把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特別是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
新能源等西部地區具有明顯優勢的能源基地建設放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第一位。業內普遍認為,此政策將推動西部地區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戰略性能源基地。
同樣令人欣慰的是,內蒙古、山西等傳統能源大省(區)開始自覺改變過去“一煤獨大”、“單純依靠資源能源消耗支撐經濟發展”的陳舊觀念,自覺朝著優化調整能源產業結構的方向轉變。就連一向以“煤都”著稱的山西省大同市,去年也成功吸引保利協鑫、中廣核太陽能、富士康等新能源巨頭攜千億資金入駐,一躍而成為新能源投資的熱土。
然而,伴隨著中西部大型能源基地的崛起,一些突出的體制性問題也開始凸顯。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區大型煤炭基地,以及甘肅、青海的風電和光伏能源基地,雖然自身能源產量很大,但由于這些地區自身能源消納能力有限,在電網、鐵路等能源輸送通道建設方面又較為滯后,開始進入制約其能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期。
以內蒙古為例,由于煤炭鐵路運力不足和缺少電力輸送通道,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噸的煤炭產能得不到有效釋放,出現嚴重的“窩煤(電)”現象。同樣的問題存在于蒙西、甘肅等風電基地:近日有業內人士透露,由于電網線路建設滯后等原因,眾多發電機組無法并網發電,由此導致去年全國風電被限電量達15億千瓦時,約占全部風電發電量的12%。
反觀華中、華東、華南等地區,卻存在著嚴重的季節性“電荒”。此時,較之建設大型能源基地,如何將能源富裕地區的多余能源高效輸送到能源短缺地區,已變得同等重要。
對此問題,出席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亦有著深刻的認識,并提出了許多具體意見。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快核準并開工建設準東-四川、準東-江蘇兩條±11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以使新疆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甘肅的代表委員們向全國兩會提交“關于支持甘肅啟動建設酒泉-湖南、隴東-江西等多條電力外送通道工程的建議”,希望借此實現甘肅豐富能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促進該省的經濟社會發展。
對于云南、四川等西南水電大省而言,卻存在著另外一種苦惱,那就是困擾其多年的電力供應“豐余枯缺”問題。由于水電占其裝機容量六七成以上,每逢枯水期時,便面臨守著大型水電站卻無電可用的窘境。而這正緣于當初制定的“西電東送”戰略。根據此戰略,四川、云南等省的大型水電站,不論所在省份電力供應情況如何,都要點對網地將所發電量無條件直送東部沿海地區。
“我們并不反對將所發水電送到東部地區,但是希望國家能考慮到我們的難處,在本省電力供應吃緊時能夠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四川省能源局一位負責人略帶不滿地表示,“否則豈不成了我們西部支持東部?這也不符合西部大開發戰略‘要對資源開發地進行優先供應’的總體要求。”
可以預見的是,建設能源基地仍將是今年乃至整個“十二五”期間的重要工作任務,與此同時,更應注重與之相配套的能源輸送消納通道的建設問題,以及能源的合理分配問題。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