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頭沉睡的獅子,明知它威力無窮,可就是沒法把它喚醒,怎么辦?這是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院長陳勉此刻的心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陳勉表示,過去把別人的東西“拿”來,仿制學習他人技術,但對
頁巖氣等
非常規油氣資源來說,“拿來主義”完全不適用,“這頭獅子太威猛,需要的是非常規手段!”
無獨有偶。在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南
石油勘探局局長李聯五也提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急劇上升,迫切需要新的能源替代補充日益增長的需求。他建議,加大對非常規能源勘探開發的支持力度。
潛力巨大的能源補充替代
且看兩組數據:1993年開始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11年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56.5%,連續3年超過國際石油安全警戒線(50%);但綜合不同評價機構報告,我國頁巖氣藏產量預計在21.5萬億立方米-45萬億立方米,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顯示,中國技術可采頁巖氣儲量36.1萬億立方米,遠超排名第二的美國(24.4萬億立方米)。
“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潛力不言而喻。”陳勉告訴記者,石油天然氣能源中,除目前占開發主體的常規資源外,頁巖氣、
煤層氣、致密氣、致密油等非常規資源漸漸受到關注。
“靜悄悄”的頁巖氣革命已然對世界能源形勢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實現大規模商業開采的美國,2010年頁巖氣產量超1000億立方米,其過去5年頁巖氣產量增長超20倍,占全美天然氣總產量五分之一。
“斯坦福大學研究報告顯示,頁巖氣開發可保證美國100年天然氣供給,美國由此從天然氣進口國變為自給自足、甚至出口國。”陳勉說,非常規油氣資源介于傳統能源與太陽能、風能等
新能源之間,是邁一步就能得到的能源,“對油氣資源缺口不斷擴大的我國來說,開發非常規能源異常迫切。”
“他山之石”不能攻玉
邁一步?這一步不!非常規油氣必須得用特殊手段才能“拿到”。
李聯五分析,國內非常規能源勘探開發起步較晚,理論不成熟,技術也不到位。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要求高、成本高,不僅需要資源評價識別技術、復雜構造條件下的鉆井技術,還需要不同
儲層改進
壓裂技術等。無論在技術、規模、水平,還是發展速度上,我國都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
“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的成型技術對我們很不適用。”陳勉舉例說,美國對頁巖氣勘探開發有兩項公認技術:大規模水力壓力和
水平井技術。利用前者,每口水平井約用水10萬加侖,這對水資源相對豐富的美國不成問題,但我國頁巖氣多分布在新疆、內蒙古、松遼地區等缺水地帶,完全采用國外技術只能滿足小規模試驗開發;再比如,得益于土地資源豐富的先天優勢,美國實現了低成本、工廠式開發頁巖氣,他們以鋪就鐵軌的方式,鉆完一口井后將鉆機迅速轉移至另一處繼續鉆井,幾乎沒有等待時間——這對國內預測頁巖氣相對豐富、卻多丘陵多山地的西南地區來說,幾無復制可能。
“以發現為目的的研發初期,不用過多考慮成本。一旦進入大規模推廣,類似問題會層出不窮。”在陳勉看來,不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沒有原始創新,中國根本“拿不到”非常規油氣。
政策主導加快基礎研究
“我們的地質評價已啟動,工業試驗井也投入使用,但我們很懵懂。”李聯五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相關政策,減免非常規油氣資源稅,以財稅補貼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繼而降低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采成本。
陳勉在政協提案中提出: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牽頭和頁巖氣開發相關企業協調,結合我國獨特的頁巖氣開發特點,面向全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設立聯合基金,鼓勵探索適應國情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應用基礎研究,“國家用政策主導,基礎研究才有可能深入。”
“眼下,美國研究院所與大學的石油專業,都把頁巖氣作為重要主題,而我們在美的留學生,包括在美工作或做研究的華人,比例正越來越大。”陳勉建議在國家人才引進工程中專辟非常規能源人才項目,用靈活多樣的政策,吸引海外“吃過這碗飯”的高水平技術人才回來,“如今,國內連具體問題都未撞上,可他們很清楚‘碗里有什么’——他們有能力在國內培育人才,他們可能是喚醒睡獅的第一批英雄!”(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