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內能源價格走低和自給率提高,降低了美國制造業的成本,推動了制造業回流,可能對中國形成潛在的沖擊。
進入2012年以來,美國政界、商界和學界紛紛熱炒美國制造業復興問題。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認為,美國在生產力方面實現了極大的提升,單位勞動成本也呈下降趨勢。金融時報認為2011年之后,美國制造業正進入上升期,這不僅是衰退過后的一次反彈,更是長期結構性改進的一個跡象。
2012年的國情咨文中,美國總統奧巴馬突出引用了福特汽車、通用汽車、
卡特彼勒及其他很多美國制造商的就業創造聲明,也特別強調了美國汽車制造業的就業和制造業向本土回歸的跡象。奧巴馬稱美國制造業回歸為“鼓舞人心的趨勢”。
2012年2月,美國白宮召開“內包”(in-sourcing)政策討論會議,重申要在2015年前把美國的出口提高1倍,同時大力吸引美國跨國公司重返美國設廠。推動美國制造業復興有很多因素,如美元長期疲軟、中印等新興經濟體勞動力成本增加、匯率變化等,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美國
頁巖氣革命及其附帶效應是促進美國制造業復興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過去十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增加了12倍,被譽為黑天鵝革命。由于美國頁巖氣產量飆升,美國一躍成為天然氣第一大資源國和生產國,而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自2008年以來降幅已經超過80%。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在演講中把美國比作天然氣界的沙特阿拉伯。一些專家預計,美國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頭號能源生產國,北美也因此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版圖中正在隆起的板塊。
2010年美國頁巖氣的產量已超過1500億立方米,燃氣生產能夠支持87萬個全美就業崗位,預計在未來4年當中為經濟的增長增加1180億美元。
這場革命的創新主體是美國的中小企業,并非美國政府主導或者支持下進行的,而中小企業恰恰是吸收就業的主體。
在頁巖氣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石油的自給率和獨立性不斷上升。英國《每日郵報》指出,目前美國的石油自給率已達72%,遠高于10年前的50%。
事實上,美國頁巖氣革命等
新能源創新,就是維系其能源模式的同時,保護和發展其核心競爭力。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耶金 2011年底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指出,過去幾十年,中東處于世界能源版圖的中心,現在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得益于技術進步,加拿大的
油砂和美國的頁巖氣,如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得到開發。一條新的能源軸線已在西半球悄然崛起,并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改變全球能源分布版圖。
美國國內能源價格走低和自給率提高,以及國際
油價上漲導致國際間運輸成本升高。這兩個因素降低了美國制造業的成本,相對提高了美國的產業競爭力,推動了部分制造業回流美國。
一方面,美國國內能源產能提高,帶動了就業增長和居民及政府財政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對進口的依賴下降,有利于削減貿易赤字,同時使美國在處理中東問題和其他地緣政治熱點問題時有了更大余地。此外,穩定而價廉的能源供應,增強了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相比之下,中國能源消費占世界20.3%,石油消費占世界10.6%。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第一、二能源和石油消費大國。美國頁巖氣革命提高了美國能源獨立性,減少了美國能源進口,增加了中國能源國際進口空間,有利于減少中美資源競爭。
而美國能源越獨立,制造業的競爭能力隨之增強,這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中國制造業的空間,而制造業正是中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已經超過中國,而美國在通過“雙反”阻止中國能源創新步伐的圖謀也越來越明顯。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