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是怎樣構成的? ”看著這幾天財經類報紙和論壇上大篇幅關于電價構成的剖析,羅先生一邊詫異于原來10%的電價是交了政府各類附加費,另一邊也產生了給油價“照照X光”的念頭。
“到底油價中有多少比例是像電價那樣與資源品本身無關? ”每天自駕往返于浦東花木和徐匯欽州路的他,在大型國有銀行任職員。但查閱了不少資料后,有著經濟學背景的羅先生仍是一頭霧水。
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增值稅、消費稅等直接影響消費者“荷包”的稅負,針對上游開采征收的多個稅種也被計入經營成本,間接影響著油價。保守估計,油價中至少有50%是在為稅負買單。
油價中究竟含多少稅
記者注意到,目前對油價中稅負比例的闡述,還缺少系統性文件,公眾很難一窺究竟。羅先生觀察著手中一張巴掌大小的
加油站發票聯,上面羅列著發票代碼、發票號碼、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號、監督電話、收款單位、開票日期、機器編號、收款員、付款單位、品名、數量、單價、金額、大小寫合計,甚至油槍編號等一連串信息。
唯獨不見完稅證明。 “消費者為一升汽油支付的油價中,到底有多大比例是與油品本身無關的稅負? ”讓羅先生困惑的是,已經改革了三年的定價體系中,始終缺失向公眾透明公開的稅負結構披露。
最有說服力的應該還是國家發改委自己的說法。 2011年4月,發改委再度上調
成品油售價,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創下歷史新高的上調,讓網上盛傳著一份中美油價的比較,比較稱,我國油價高于美國。
為了駁斥網友的觀點,發改委負責人曾公開解釋,成品油銷售價格分為“裸價”和“稅”,按銷售價格算,美國全國平均6.38元人民幣,加州7.02元人民幣(均按當時匯率計算),略低于我國,但如果按不含稅的價格算,全美平均5.64元人民幣,中國為4.66元,仍低于美國。
記者注意到,按照當時的油價粗略估算,4.66元的脫水價格意味著,官方承認的稅收在油價中的占比就超過了40%。
占到油價近5成的稅負由哪些稅種構成?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萬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目前我國成品油零售價格中包含的稅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具有稅收性質的教育附加費。
消費稅、增值稅占油價3成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成品油消費稅是在生產環節由油企代征,也就是由國稅向當地的煉油廠直接征收。消費稅稅率在《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提高成品油消費稅稅率的通知》中被披露,時間是2008年12月30日,新版成品油定價機制問世前夕。
這份《通知》全面提高了幾乎所有品種成品油消費稅的單位稅額。與消費者關聯最大的無鉛汽油的消費稅稅額是由每升0.2元提高到了每升1.0元,含鉛汽油的消費稅稅額則由每升 0.28元大幅提高到每升1.4元。
“企業代征本身是為了征收方便,這部分稅金并不由煉油廠義務承擔。 ”一位資源產業經濟研究人士對記者分析。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也告訴記者,油企代繳不代表油企兜底,最終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如果要在終端分開征收,核算會比較復雜,畢竟成品油消費不像工資收入那樣必須通過企業這媒介,要統計每個人每個月消費的油量、油品,工程太大了。 ”上述人士如是說。董秀成則強調:“代繳之后也變成了油企的經營成本,經過批發商、加油站來傳導給消費者。 ”
除了消費稅外,17%的增值稅作為價外稅,消費者也是實際掏腰包的人。如果以上海目前約8.01元/升的93號汽油計算,增值稅、消費稅兩項加在一起達到 2.36元,占油價的29.5%。換言之,每個消費者加一升油,光這兩種稅,就有3成的錢是貢獻給了稅收。
此外,城市建設稅和教育附加費再按照增值稅的10%收取。
上游環節征稅二十余種
公眾似乎找到了答案:每消費一升汽油,有接近7成是在為油品本身買單。但這個貌似合理的答案卻很可能是錯誤的。
事實上,除了零售環節的稅直接影響消費者,上游的巨大稅費支出也難以辨明是否完全沒有轉嫁到下游終端。耐人尋味的是,油價盡管是由國家發改委價格部門統一定價,但 “兩桶油”屢屢出手呈上漲價請愿書,甚至多次采取對民營加油站斷供等“逼宮”手段。
從記者通過
中石油渤海鉆探公司內部獲得的一份資料上看,我國目前實行的石油財稅制度共涉及26個稅費種類,其中,陸上油氣田企業的稅費種類共17個。這些稅費種類中,只有采礦權價款、采礦權使用費、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土地使用稅和特別收益金6個稅費項目與油氣資源有關,其他稅費項目則都是通用項目。
石油系統內一位資深人士為記者對比了
埃克森美孚與中石油的稅負成本。據悉,這兩家公司同為上下游一體化的跨國石油公司,業務范圍、類型等方面非常相似。結果顯示,中石油本土稅負高于埃克森美孚整整一倍。
“我們石油行業是在通用項目基礎上附加其它稅種,項目繁多。 ”這位人士呼吁為油企減負。不過,在壟斷企業經營不透明的大環境下,油企減負能否等同于讓利于民,卻充滿了懸疑。
降油價才最實惠
“減稅?就好比海關降低奢侈品的關稅,你什么時候見過奢侈品降價?因為是壟斷企業在經營,比方說消費稅如果降低,仍是由石油公司代繳,減稅未必會傳導到銷售終端。”盡管按照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李晨的計算,中美終端油價稅收差距達到1.62元,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在面對記者 “是否應該減稅”的問題時,卻都持否定意見。
令“兩桶油”尷尬的是,其經營成本如一團亂麻的長期狀態,已讓公眾失去了基本信任。此前在公布2011年業績時,中石油、
中石化分別叫虧原油加工業務多達600億元和348億元。但市場和學界的普遍判斷是:“兩桶油”很可能向上游轉移利潤。
轉移的數額更是被分析為500-1000億元。還有觀點指出,兩家公司是有意混淆自
采油與外購油,以低價品賣高價。
記者注意到,近日隨著
國際油價的連跌不止,截止上周五國內三地原油變化率就已達到-3.57%,預計6月8日將破-4%,再次打開降價窗口。對此,多數分析都認為,與其“虛無縹緲”地減稅,不如“腳踏實地”地降價。
延伸閱讀
電價中10%是附加費
和油價一樣,電價制定也是受發改委價格部門管控。但如果細究起來,每一度耗電所收電費中,也有近一成與電價本身無關。據悉,電力作為一項公共服務業,需要居民進一步支付輔助的成本,即隨電價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和附加。記者綜合多地在國家電監會網站上公開的電價構成明細,注意到這部分費用主要包括5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城市公用事業附加、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這些費用占電價多大比例?各地情況不同。參考2011年11月山東電網銷售電價來看,青島市政府性基金共計占居民電價的8.5%。同樣的方法測算遼寧省沈陽市政府性基金共計占電價的比例在9.7%;而南方廣西省的比例則高達9.8%。以之前被爆建民間電網電價比國網低1/3的魏橋集團所在地的山東濱州為例,從2012年開始,一般工商業用電,電壓等級1千伏-10千伏之間的,每度電價格為0.8024元,其中就包括6項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分別為:農網還貸0.02元、三峽工程建設0.007元、城市公用事業附加0.01元、中央庫區移民后期扶持資金0.0083元、地方庫區移民后期扶持資金0.0005元、可再生能源基金0.008元。另外1項是農維費0.0059元。這些附加費用大概占整個電價的7.2%。綜合來看,五項政府性基金均涵蓋在居民電價構成中,占比從3%至10%不等。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