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核問題背后的石油角力
以
油價為手段,遠比直接的武力打擊更有效,甚至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自5月初以來,
國際油價大幅回落,Brent和Oman原油跌至18個月低點,紛紛回落至100美元下方。在油價暴跌背后,破滅的不僅有高盛編織的發財夢,還有俄羅斯的大國夢和伊朗的核能夢。6月19日,伊核問題第三輪會談在莫斯科結束,雖然無果而終,但會議中所透露的信息以及此前一周OPEC會議中所表現出的分歧,都暗示著目前伊朗難以為繼的事實,伊朗在第3季度被迫低頭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
伊朗作為全球第五大石油生產國,2011年原油日出口量達220萬桶/天,其外匯收入有85%來自于原油出口,而其財政收入中有80%以上直接來自于原油和精煉品出口。因此,油價的高低直接系關伊朗國內經濟的走勢。年初西方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伊朗國內經濟雖受影響,但油價的高企使伊朗仍能勉強維持。而自第2季度起,油價的快速回落令伊朗難以為繼。世界銀行對伊朗2013年的增長預期從6個月前的2.9%下調到-0.7%。SWIFT已經切斷了伊朗銀行跨境匯兌,伊朗官方的通脹數據接近25%,里亞爾較年初貶值近30%。有分析稱若Brent原油維持于90美元下方,伊朗經濟將難以維持6個月。
以油價為手段,遠比直接的武力打擊更有效,甚至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一則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伊朗低頭;二則可以給奧巴馬連任帶來更多的勝算;三則俄羅斯強硬總統普京再度上任,通過低油價打壓俄羅斯;同時亦可分化近兩年日益親密的中俄合作,以加強美國在敘利亞、伊拉克和朝鮮等問題上的主導作用。此外,
歐債危機到了微妙的時刻,維持低油價,一方面避免歐洲徹底陷入衰退,另一方面亦可為美聯儲隨時待命的QE3留下足夠的空間。
事實上,自第2季度以來,國際原油市場就處于近5年以來最寬裕的時刻,然而分析供需可以發現,原油供需盈余更多來自于供給的增長。從Energy Intelligence Group的數據來看,今年1—5月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達8884萬桶,較去年同期增長50萬桶;同期供給則由8808萬桶增至9106萬桶。主要供給增長來自于OPEC,其中沙特、伊拉克和利比亞貢獻了絕大部分,前者是美國在中東最忠實的盟友,而后兩者的政府目前則完全聽命于西方。
OPEC成立的初衷是為了維持油價的“適度水平”,保證以原油作為主要收入的成員國的利益。然而在油價不斷回落的同時,最主要成員國沙特卻執意繼續增產,這在之前的20年內從未出現過的情況。美國在2011年以來,不斷分化伊朗與阿拉伯國家,在2011年年初支持多國聯軍鎮壓巴林國內示威并將其歸咎于伊朗的“滲透”;在10月份又炮制伊朗刺殺沙特大使事件,致使兩國關系降至低點,最終沙特也完全倒向西方,并以石油作為武器對抗伊朗。
然而單純增加供給并不能引發油價的回落,從OPEC的產量與油價走勢對比可以看到,從2001年以來,OPEC產量與油價的走勢非常趨同,也因此,油價的回落仍需要多方因素的共同配合,其中主導力量仍舊是美國政府。
原油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雖然有著從金融到實體層面的完善市場體系,但一直難脫與政治的關系,其價格產生也存在明顯的人為操縱痕跡。回顧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油市定價機制,除70年代中期曾有過短暫的OPEC官方定價時期,其余各個時段,從早期“七姊妹”的石油公司定價,到80年代的市場化定價和金融定價,原油定價權一直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
即便是在全球金融高度一體化的今天,從多種跡象仍可以清楚看到油價被操控的痕跡,而近期大摩的兩張罰單就是最好的例子。6月9日,CME對大摩開出了5萬美元的罰單,因其在去年11月18日
WTI原油12月合約到期日當天虛報頭寸。從CME輕描淡寫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當日大摩虛報頭寸達38780手,當日總持倉僅38966手,而當年其余11個月的平均到期日持倉量為22360手。
如此明顯的市場異動,CME在此前半年多時間內卻并無反應,只是在4月奧巴馬加大對CME壓力后,才象征性地罰款5萬美元,而大摩則不需要對其行為做任何解釋。CFTC的罰單則是針對大摩在2008年的場外交易違規,也是不痛不癢地開出了500萬美元的罰單,除此以外再無其他解釋。
CFTC這種握有證據卻不立案,需要打壓油價時又拿出來警示的做法,就是非常明顯的政治行為。4月13日,CFTC主席Gary Gensler任期結束時,奧巴馬強烈要求更換人選,因其對油價上漲未起到“應有的作用”,最終迫使其同意加大對油價的打壓力度。單從奧巴馬的言論中就可以發現,在其看來CFTC并非監管部門,而是價格控制部門。
而WTI原油近兩年扭曲明顯,價格波動頻現異常,與全球其他主要原油市場也有明顯差異。相應政府機構的數據和信息披露都曾多次出現過“疏漏”,美國能源部在去年就曾承認其數據存在錯誤,并稱“一些嚴重到足以影響
原油價格”。此外,CFTC的持倉報告因其低透明度此前也曾飽受詬病,雖然在去年CFTC最終采取了新的持倉統計方式,但在部分數據中也依舊存在出入。
也因此,從美國近期對伊朗局勢的漠視上來看,局勢的發展已經基本在美國所規劃的路線之中。伊朗在核問題中的最后低頭,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6月初QE3預期甚囂塵上,各路資產均出現大幅反彈,而油價獨獨不為所動,即便是6月初美國能源數據的好轉,最終也未能為油價上漲打開空間。基辛格曾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而伊核問題的演進,就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