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在2012年中國國際液化天然氣大會現場,來自3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業界人士齊聚北京,探討中國
LNG產業發展中的合作與商機。在這個更像是迎接“中國機會”到來的國際儀式上,絕大多數與會者堅信,中國LNG產業即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在產業前景一片看好時,會上的理性聲音彌足珍貴。走過10年的中國LNG產業發展還面臨哪些問題?市場蛋糕不斷做大時,如何確保產業良性發展?從學界與業界不同角度來看,中國LNG產業發展還需叩開“三重門”。
落實氣源發展LNG“糧草先行”
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顯然,只有氣源充足,才能談及天然氣產業的健康發展。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啟動以來,中國天然氣利用迅速升溫。雖然,國內增儲上產步伐加快,中國石油天然氣產量連年快速增長,一批能源戰略通道紛紛建設或投產,但仍不如天然氣消費增速快。2011年,中國消費天然氣131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到23%。
無論對整個天然氣產業還是對LNG產業來說,進口LNG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麥肯齊能源咨詢公司預計,到2020年,中國LNG進口量會達到4600萬噸。
確保資源到位并不樂觀。法國蘇伊士集團公司亞太區商務經理喬維尼指出,到2020年,世界84%的LNG增量將來自亞太,圍繞資源的爭奪將愈加激烈。一方面,目前,LNG進口量占世界貿易總量48%的日本和韓國,將對中國獲取LNG資源形成挑戰。一方面,隨著亞太傳統LNG供應國逐漸轉成進口國,中國進口LNG將面臨來自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競爭。
國際能源署(
IEA)數據顯示,理論上,中國到2015年具備進口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能力,但進口計劃為850億立方米。因此,為了實現計劃目標,中國需要吸引更多的天然氣供應方。
現實中,中國的選擇并不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所高級工程師徐博告訴記者,雖然世界LNG出口國很多,但未來既能滿足中國大量需求又有經濟可行性的國家,可能有澳大利亞、卡塔爾和馬來西亞等少數國家。
顯然,國家在整體部署、增加本土供應、加快非常規資源開發的同時,需要掌握更多國際資源。國家能源天然氣液化技術研發中心執行主任李玉龍認為,在通過投資和權益并購等手段獲取國外資源時,一方面要抓緊獲取LNG上游氣源資源,一方面要積極獲取LNG生產商的股份。
調整價格撥動市場敏感神經
無論是對管道氣還是LNG產業發展,氣價都是一個敏感問題。比起管道氣,LNG價格問題更復雜:采用什么樣的定價機制才能不降低市場使用LNG的熱情?不同來源、不同用途的LNG如何定價?
目前,因為價格政策不明朗,市場出現“麻稈打狼兩頭怕”的尷尬狀態。一方面上游企業擔心價格優勢喪失,放緩LNG接收站、處理廠的建設腳步;一方面運輸企業等下游用戶怕做賠本買賣,對LNG利用持謹慎態度。整個LNG市場觀望色彩很濃。
李玉龍指出,目前,中國進口LNG現貨價格大約在每百萬英熱16美元,遠高于歐洲和美國價格。LNG用于發電無法和煤競爭。
針對國際市場LNG價格變化較大的情況,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副院長劉飛軍建議對LNG項目進行分類定價。對于進入全國管網的LNG與管道氣統一定價,不進入全國管網的LNG單獨銷售,以市場定價來減輕經營壓力。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名譽會長姚明德指出,道路運輸企業反映,天然氣公路客貨運輸車和公交車替代1升柴油需要1.2立方米天然氣。如果按照0.75∶1理順車用天然氣與汽油最高零售價格比價關系,車用天然氣幾乎沒有成本優勢。除了出租車外,天然氣公路客貨運輸車和公交車的發展將放緩甚至停滯。運輸企業普遍認為,兩者比價關系控制在0.6∶1以內較合理。
在LNG發電方面,鑒于國家尚無對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有具體規定,與會專家呼呼實行峰谷電價,對天然氣發電實行調峰電價和氣電聯動的政策,提高天然氣發電的競爭力。
技術研發打破壟斷快速前進
2006年至今,中國已有5座LNG接收站投產,特別是江蘇如東LNG項目和遼寧大連LNG項目體現了中國LNG接收站建設管理水平。對于LNG工業剛起步的中國來說,這顯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近10年來,中國已在氣體液化、液化站、轉送和運輸等各個環節積累了大量成熟技術。中國燃氣協會秘書長遲國敬說,目前已有技術足以支撐整個產業鏈發展。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LNG產業技術無可挑剔。中國寰球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宋少光告訴記者,雖然LNG技術成果斐然,但上游一些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在江蘇如東LNG項目之前,國內已建成投產的3個LNG項目基本由國外EPC總承包商主導,主要建設材料均依賴進口,不但技術受制于人,而且投資成本高。
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顯然都意識到關鍵技術缺失帶來的不利影響。2011年9月,國家液化天然氣技術研發中心落戶中國寰球工程公司,旨在借助這個公司多年來在LNG技術開發方面的經驗,打破國外技術和裝備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寰球工程公司和國內設備制造廠聯合研制了應用于大中型LNG項目的冷劑
壓縮機及驅動機BOG壓縮機、冷箱等關鍵設備。其中,適用于年50萬噸規模裝置的冷箱已在陜西安塞天然氣液化項目完成安裝。接下來的山東泰安年60萬噸LNG項目將成為這個公司展示自主技術和國產裝備的平臺。
當中國寰球工程公司宣布已經完成年260萬噸規模天然氣液化裝置工藝包和關鍵設備設計并具備工程實施條件時,會場引起不小震動。“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中國自主建設的大型LNG接收裝置,我們希望看到第一個項目的好成績。”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LNG技術總監劉育南告訴記者。
無論如何,中國已自信地參與到國際LNG市場中去。在各方熱衷于用美元衡量中國LNG產業創造多少財富時,我們更希望看到中國平穩跨越“三重門”,迎來LNG產業的美好明天。
劉毅軍(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天然氣專家)
為了滿足國內市場LNG的需求,要加快做三個方面工作。
首先,要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和運營準入應進一步放開。擴大市場主體可以增加國內資源的供應保障能力。
其次,要加快進口LNG價格的市場化步伐,特別是在沿海地區;建立國內天然氣交易中心,配合價格市場化,增強定價能力。
再次,鼓勵國內市場主體介入海外上游
勘探開發,化解價格波動風險。進行海外投資應注意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化解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海外資源的市場主體。同時,要提高海上運輸能力并保障海外能源運輸通道安全。要抓住世界經濟恢復緩慢的有利時機,從海外多進口一些資源,多投資一些海外項目。這是對介入上游海外資源勘探開發更具體化的一種操作。
宋少光(中國寰球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中國的天然氣液化技術和裝備制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進口天然氣貿易量也將出現大幅度增長。除了中亞和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外,澳大利亞、南美和中東的天然氣要經液化后通過海運輸入中國。所以,發展大型天然氣液化技術,提高裝備制造水平,有助于中國自主技術和裝備走向國際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設立重大科技專項,由中國寰球工程公司牽頭,聯合集團內外多家單位共同攻關,已取得天然氣液化技術和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應用自主技術的陜西安塞年50萬噸天然氣液化裝置即將建成,山東泰安年60萬噸天然氣液化裝置已開工建設,關鍵設備已全部實現國產化。自主開發的年260萬噸天然氣液化工藝包已通過集團公司評審,關鍵設備制造圖紙已經完成并經過專家評審,具備工程應用基礎。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