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資源、環境已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而
化石能源又在不斷消耗枯竭,這難以維持長久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而我國糧食供應的平衡偏緊狀態又使得“糧食能源化”的發展道路舉步維艱,那么,我國未來
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出路究竟何在?
“發展非糧
生物質能源是解決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的根本之路。它是利用纖維素資源生產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及其他生物化學品,這有利于緩解我國石油短缺、解決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對保護環境、拉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及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安徽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在接受采訪說。
生物質能源發展要實現“非糧化”
目前,我國的生物質新技術猶如雨后春筍,生物質能源產業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然而,鑒于國內糧食安全問題,原料“非糧化”已成為我國生物質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李榮杰說,在對“非糧化”原料的尋求中,秸稈、樹木、玉米芯等材料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以玉米秸稈為主的作物秸稈更體現了很高的綜合開發價值。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5-6家企業對纖維素乙醇開展技術攻關,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基本處于小規模中試或工業化試驗階段。安徽豐原集團就是其中的一個示范工程。
李榮杰介紹說,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安徽豐原集團依托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
十一五”期間就已經承擔并攻關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作物秸稈生物轉化制備燃料乙醇”課題,經過五年的努力,攻克了纖維素利用的產業化關鍵技術難題,整體已達到產業化水平,同時也成功突破了用秸稈生產乙醇燃料的關鍵技術,目前實驗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早在2008年,豐原集團就建成了以玉米芯為原料的木糖醇和檸檬酸的示范生產線。“該生產線技術路線合理,具有獨創性,綜合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其中,纖維素酶制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不僅如此,2009年10月,豐原集團還建成了以玉米秸稈為原料年產5000噸乙醇的工業化示范項目,通過兩年多的運行試驗與工業優化,也已經取得較好的技術經濟指標。
“通過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豐原集團纖維素利用技術已具備產業化推廣條件,為非糧生物能源與生物材料的發展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李榮杰表示。
發展生物質產業需政策和資金支持
“對生物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國家應采取補貼政策,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還可以通過科技攻關、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支持、低息貸款政策、信用擔保政策等來鼓勵該產業的發展。”李榮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時國家還可以參照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的相關支持政策,支持非糧生物化學品的發展。”
李榮杰指出,“利用纖維素技術,以秸稈類廢棄資源替代糧食為原料,生產生物化學品,是實現環境友好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選擇。”
但是,目前我國生物質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如生產工藝復雜、成本偏高等問題。“在成本上,目前我們的技術還達不到充分市場競爭的要求,與
石油化工的同類產品相比,產品成本高出20%-30%。”李榮杰坦言。
“為進一步加快非糧生物質能源產品的應用研發與產業化,這需要國家進行階段性政策補貼扶持。”
“國家應參照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的相關支持政策,支持非糧生物化學品的發展,使我國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生物技術和知識產權上占有先機,促進生物質產業的全面發展,實現真正意義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李榮杰建議。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