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幫助美國從俄羅斯手里搶回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的桂冠?答案是頁巖氣。頁巖氣是一種新興的、清潔高效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近年來在全球能源領域掀起一場革命。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曾發布報告稱,中國的頁巖氣可采儲量超過美國,為全球第一。中國的頁巖氣版圖中,湖南又占據重要位置。近日,國土資源部公布了全國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招標區塊,20個招標區塊中,湖南有5個,占四分之一。
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的湖南,將頁巖氣作為解決省內能源短缺的一個重要出口。在各方推動下,圍繞湖南5個招標區塊,一場機遇與風險并存的暗戰正在進行。本報記者張冬萍長沙報道
“出氣”
頁巖氣的發現,為“缺煤、無油、少氣”的湖南“出了一口氣”。經初步估算,湖南省頁巖氣地質資源量達7萬億立方米,對久陷能源饑渴的湖南來說,猶如在荒漠中發現綠洲。
尋找“出氣口”
電荒,一個讓湖南頭痛的詞。
2004年以來,湖南幾乎年年鬧電荒。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由于久旱不雨,史上最長的電荒周期籠罩三湘大地。為省電,各地絞盡腦汁,拉閘限電成為家常便飯。
電荒的癥結在于能源結構。
湖南水電資源開發接近95%,但受季節性和干旱的影響,占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45%的水電裝機,實際發電量不到全省總用電量的30%。
火力發電則面臨電煤緊缺,湖南本地煤炭品質較低,57%以上的電煤需從外省調入。
那石油和天然氣呢?遺憾的是,湖南境內目前尚未發現適合開采的資源。太陽能、風能的開發也有限。
憋著口氣的湖南左沖右突,又將目光投向了一種新能源——頁巖氣。
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以吸附和游離狀態存在于頁巖及其夾層中。近年來,頁巖氣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焦點。
摸清家底
那場最長的電荒結束后,2011年11月23日,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召開了湖南省頁巖氣勘查開發座談會。
與會專家指出,湖南頁巖氣資源豐富,可劃分湘西北(湘西-常德)、湘中(婁底-邵陽)、湘東南(株洲-衡陽-郴州)等三大有利遠景區。
應用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何繼善教授更明確提出,“在湘西慈利、張家界到桑植一帶,共約5000平方公里,在湘中漣源一帶大約400多平方公里,特別是湘西北,是一片比較好的整裝頁巖氣田,可以從這里入手進行勘探開發。”
座談會后,有關湖南頁巖氣成藏條件和資源評價的調查研究工作隨即鋪開。
2011年12月,漣源市橋頭河鎮,一束頁巖氣火柱在中石化湘頁1號井工地騰起。作為湖南第一口頁巖氣探井,該井經過豎井壓裂成功點火,表明湖南地底下的頁巖氣不只是傳說。
更令湖南振奮的是重慶彭頁1井壓裂成功,日產氣量接近1.5萬立方米。“彭頁1井距湘西北的直線距離只有幾十公里,屬同一氣層。”湖南省煤田地質局氣體礦產開發中心主任鄧德松說。
今年8月,由湖南煤炭地質勘查院實施的《湖南省古生界頁巖氣成藏條件與資源評價》項目通過專家評審,湖南的頁巖氣家底基本摸清。
經初步估算,湖南省頁巖氣地質資源量達7萬億立方米,其中湘西北約4.81萬億立方米,湘中約1.25萬億立方米,湘東南約1萬億立方米,漣源、桑植、石門是三個有利于勘探的區塊。
國土資源部油氣中心的初步評估則更為樂觀:湖南的頁巖氣潛力預計達9.2萬億立方米,排全國第六位,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頁巖氣,確實為“缺煤、無油、少氣”的湖南爭了一口氣。
“斗氣”
專家預測,未來湖南頁巖氣勘探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000億元。以華電集團為代表的央企,和以華菱集團為代表的湘企,圍繞湖南五個招標區塊展開了激烈爭奪。
央企湘企暗戰
今年5月17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頁巖氣探礦權投標意向調查公告》,全國第二輪探礦權招標準備工作啟動。
湖南曾缺席2011年6月的全國首輪探礦權投標。第二輪招標,全國20個招標區塊中,湖南占5個,集中于湘西北,分別是永順、桑植、龍山、保靖和花垣。
9月3日,在第二輪招標正式開始前,省國土資源廳牽頭召開一場招投標協調會。除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還邀請了9家企業。
受邀企業中既有中石油、華電集團、華能集團等央企,也有華菱集團、湘電集團等省屬國企——前者實力雄厚,后者是地方支柱。
今年7月,華菱集團牽頭,聯合湘煤集團、湖南發展集團共同出資3億元設立湖南華晟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8月,華電集團聯合省煤田地質局和華晟能源共同設立湖南頁巖氣發展公司,其中華電持股80%。同時,湖南為最大限度地掌控未來資源“命脈”,在相關協議中規定,華電集團需在適當時候將所持股權的29%轉讓給湖南省指定企業。
除了以上企業,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也對湖南頁巖氣資源表現出極大熱情。
9月10日,第二輪招標正式開始。華電、華能、中石化等央企,以及華菱、湘電等省屬國企,展開了激烈爭奪。
“各大企業對湖南區塊的熱情超出預期,我們主要是做好協調、服務,爭取投標人不過分‘扎堆’,做到每個區塊都有三個以上投標者,確保不流標。”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副處長柳杏輝說。
根據初步摸底,到9月13日上午,已有超過10家企業明確表達投標意向。
根據第二輪招投標程序,將于10月25日舉行開標會,屆時,這一輪央企與湘企的暗戰也將揭曉。
民資外資圍觀
央企和省屬國企積極競標,被寄予厚望的民營企業卻按兵不動。
相比首輪邀標,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的出讓采取公開招標,除了放低競標門檻,還允許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參與競標。
“頁巖氣是國務院新批的獨立礦種,不再受制于油氣專營權約束,這的確引起了民營資本的垂涎。”鄧德松說,過去幾個月,前往該中心洽談合作的民營企業不少,有房地產開發商,也有礦業公司,總的特點是現金流充裕,希望進入新的投資領域。
而桑植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石紹河也證實,民營企業曾多次前往桑植縣“踩點”。
不過,柳杏輝稱,招標公告發布后,民企咨詢政策、索取資料的多,但投資決策很慎重。
鄧德松說,一些民營企業最初把頁巖氣等同于煤炭、有色金屬等常規礦產,以為只要拿到礦權就穩賺不賠,實際上頁巖氣是典型的“三高一長”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和回報周期長,很多民營企業了解情況后望而生畏。
不過,鄧德松認為,這并不意味著民營資本就此放棄對頁巖氣的欲望,只是時機未到。
外資企業同樣缺席湖南頁巖氣區塊的招標。
柳杏輝認為,主要是外資企業對湖南的資源狀況不了解,未來,湖南頁巖氣產業必定有外資企業的投資空間。
鄧德松也透露,一旦湖南頁巖氣公司獲得區塊探礦權并探明儲量,就會盡快引進外資。
“賭氣”
頁巖氣雖然是塊誘人的大蛋糕,但咬到嘴里并不容易,其投資大、盈利周期長,在開發技術上也存在短板。這場投資盛宴,其實暗藏風險。
投資大,周期長
柳杏輝說,探礦權招標完成之后,就面臨著一個持續投資的問題。頁巖氣的勘探投資通常以億為單位,而要進入商業化開發,投資額更大。
鄧德松算了一筆賬:以彭頁1井為標準,假若湖南“十二五”期間要在中標區塊實施100口井,一口井1億元,投資額至少需100億元,五個區塊平均在20億元以上;按最高日產氣量2萬方計算,到“十二五”末全省產氣量可達7億方,若按2元/方的價格入網,年產值是14億元。照此推算,100億元的投資,至少要8年以上才能實現盈利。
湘電新能源公司是湖南最早投資風電產業的國有控股企業,這次也計劃參與招標。湘電新能源副總經理彭斌表示,期望通過參與相關區塊的前期勘探,在未來獲得優先開發權。
但他同時表示,從探礦到開發的時間周期很長,至少是三五年,風險很大,“可能鉆井打下去之后,實際儲量并不像之前估算的那么多,沒有開采價值也說不定,那投資就白費了。”
中南大學石油地質研究所所長郭建華認為,這個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湖南具有較好的頁巖氣成礦條件,但湖南地質構造運動強烈,對頁巖氣形成后的破壞現象嚴重。現在專家估算湖南的資源儲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但真實儲量尚不能給出具體數據。”
技術短板明顯
更讓人望而卻步的是技術門檻。
中國大規模著手頁巖氣的試驗研究,比發達國家晚20年。“現在國內的開發都還處在試驗階段,中石油、中石化都有成功案例,但是還不能叫產量,只能說獲得了一些生產數據。”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實驗中心主任張金川在湖南省頁巖氣勘查開發座談會上說。
有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在資源評價和水平井壓裂增產開發技術等方面,尚未形成頁巖氣勘探開發的核心技術體系,甚至迄今沒能培養一名頁巖氣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嚴防“圈地囤權”
中國過去在煤層氣開發上停滯不前的先例也讓一些企業感到擔憂。
煤層氣,是一種存于煤層中的非常規天然氣,是近一二十年在國際上崛起的潔凈、優質能源。我國曾提出到2010年實現地面抽采煤層氣50億立方米的目標,而實際產量不足15億立方米。
1970年代起,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就在湖南四處跑馬圈地,也曾先后進入洞庭湖、湘西北和湘中等地勘探煤層氣,均無功而返。
本次湖南推出的五個頁巖氣招標區塊,與油氣和煤層氣探礦權有所疊加,給省國土資源廳的協調工作增加了難度。在投資缺口巨大、技術短板明顯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積極參與頁巖氣區塊招標,招致了“圈地”質疑。
柳杏輝說,也不排除個別企業存在搶占資源的動機,但政府在第二輪招標中已有一些防范手段,湖南也會采取多種措施推動勘探工作的實質開展,嚴防圈地囤權。
“區塊探礦權的出讓將采取合同管理方式,比如,企業獲取探礦權后,必須在6個月內開工,3年內如果進展不順利,將按比例收回礦權或轉讓。”
[數說湖南頁巖氣]
經初步估算,湖南省頁巖氣地質資源量達7萬億立方米,其中湘西北約4.81萬億立方米,湘中約1.25萬億立方米,湘東南約1萬億立方米,漣源、桑植、石門是三個有利于勘探的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