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不是冰。專家們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或者“氣水合物”。它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是在一定條件下由水和天然氣組成的類冰形結晶化合物。外貌極像冰雪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
它的熱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據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機碳總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2倍。
“可燃冰”的另外一個好處是,經過燃燒后,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規石化能源一樣還會生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據國際科學界預測,它是石油、天然氣之后最佳的替代能源。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個基本條件:首先溫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溫度再高“可燃冰”就會分解。第二壓力要夠,但也不能太大,0℃時,30個大氣壓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氣源。由于需要同時具備高壓和低溫的環境,“可燃冰”大多分布在深海底和凍土區域,這樣才能保持穩定的狀態,而且,海洋中的“可燃冰”數量遠大于凍土區域。其分布的陸海比例為1∶100。
科學家估計,“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之下1000米范圍內,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0%。分布面積達4000萬平方公里。
在海底為什么會形成這么豐富的可燃冰,至今沒有研究透。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它們最初來源于海底下的細菌。海底有很多動植物的殘骸,這些殘骸腐爛時產生細菌,細菌排出甲烷,當正好具備高壓和低溫的條件時,細菌產生的甲烷氣體就被鎖進水合物中。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可燃冰”由海洋板塊活動而成。當海洋板塊下沉時,較古老的海底地殼會下沉到地球內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便隨板塊的邊緣涌上表面。當接觸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壓力下,天然氣與海水產生化學作用,就形成水合物。
人們對“可燃冰”有如此的儲藏量感到高興,但要開采卻有不小的困難。因為它們都沉睡在海底,人無法下去開采。這就需要一種有效的破冰劑,在機器人的操縱下進入海底,用破冰劑破壞“可燃冰”的結構,同時又能集中收集可“燃冰”氣體。這就成為人類的新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