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監會網站日前公布,我國首例風電和火電替代交易不久前在東北完成。對風電與火電互補表示贊同的業內人士認為,風電上網面臨諸多困難,風電消納問題日益尖銳,因此“風火互補”是當前較為可行的方法。但持質疑態度的專家則表示,這一方法有違可再生能源法,更會造成風火發電權之爭。長期來看,根本解決風電消納問題還要另謀出路,尤其應堅持“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的原則。
--風火替代交易暫時解決問題
在電監會東北電監局和東北電網公司組織下,中電投集團通遼發電廠和花燈風電場不久前開展了我國首次風電和火電替代交易,交易電力1萬千瓦,累計交易電量3萬千瓦時,減少棄風電量3萬千瓦時。
這里所說的風火替代交易,是指根據東北電監局和內蒙古經信委發布的《蒙東地區風火替代交易暫行辦法》規定,當蒙東地區電網由于調峰或網架約束等原因無法全部接納風電上網電量,需采取限制風電出力措施時,參與交易的火電企業降低出力,為與其交易的風電企業提供發電空間,減少限制風電出力,由風電企業替代火電發電,風電企業按照協議約定給予火電企業經濟補償。
分析人士指出,風火替代交易有助于暫時解決風電消納問題,同時推動節能減排。東北電監局對這一方案給予高度評價。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這一方案有助于解決風電并網的問題,是一個進步。
實際上,“風火互補”的思路在今年年初已經形成。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份,京津唐地區已著手實踐風火互補機制,推出風電場并網考核管理專項制度—— 《華北區域風電場并網運行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盡管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世界第二位,但風電并網消納問題依然是瓶頸,其中調峰和網架仍存在技術障礙。在這種背景下,風火互補似乎是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發電權將成為風火爭奪焦點
不過這一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可能被“扭曲”。比起實力雄厚的火電,風電明顯處于弱勢。在當前的體制下,一旦發電權可以交易,風電企業的購買力肯定比不上火電,最后的結果可能不是“互補”,而是風電的發電權被買空,同時導致監管部門“騎虎難下”。
記者采訪到的多位專家都對風火互補是否符合可再生能源法提出質疑。全球風能理事會中國項目主任喬黎明認為,風火互補令人“震驚”。她指出,一是可再生能源法已明確提出“全額收購”的要求,風電沒有任何義務為接入電網給火電補貼;二是如果在風電花錢買路的情況下能夠實現風電入網,就說明風電入網的技術問題不是障礙。“既然技術不再是障礙,那只能從體制機制上找原因。”喬黎明還指出,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確實需要電網作出相應更改和投入,不過電網公司作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有能力也應當負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然而,也有媒體人士對記者表示,一方面風電自身具有間歇性、隨機性、輸出功率不確定、預測難度高等特點,風電消納作為世界性難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三北”風電裝機發展速度較快,解決大規模入網問題比其他地方都更為迫切。另一方面,國內立法滯后,缺少可操作的規定。記者了解到,前幾年,我國為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出臺了系列政策法規,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等,但一直沒有出臺類似上網電價法的市場推廣法案(歐洲國家出臺該法案,極大促進國內光伏市場發展),市場推進力度較慢。其次,目前的法律法規對項目審批、轉向資金安排、價格機制等統一的協調機制沒有明確規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對媒體表示,風電火電替代交易嚴格講不符合風電優先上網的規定,但是現在涉及到火電利益只能這樣嘗試。
--新能源發展需要多方共同支持
據了解,采取風火互補方法的目前僅限于北方。而在南方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風電上網卻已另有出路。有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已實現風力發電全額本地消納。江蘇省電力公司黨委書記胡玉海介紹,江蘇省電力公司采取系列舉措,構建新能源開發利用平臺,有效解決了風電上網各種難題。“我們已建成的風電項目生產運行平穩,所發電力均在江蘇電網本地消納,從未發生因電網原因導致的風電受限棄風現象,實現了風力發電的全額收購。”他說,2011年江蘇風電年發電量達到27.4億千瓦時。
據了解,在南方地區,由于推廣實行了《節能發電調度辦法》,棄風現象較少。《節能發電調度辦法》是國務院在2007年頒布的。《辦法》規定了非化石能源發電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必須優先,火電廠要發電得排隊,等風電、水電、太陽能都發完了,電力缺口再由火電彌補。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表示,《辦法》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5個省區都已經全面鋪開,反響和效果都非常好,這幾個省區近年都能做到基本不棄風、不棄水。
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凡華指出,隨著山東風電并網容量不斷增大,未來必然面臨“棄風”問題,因此,需要積極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及燃氣輪機等調峰電源建設。
在施鵬飛看來,當務之急是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如果配額制出臺,就能量化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收購義務,火電、風電的利益會通盤考慮,發電調度將是強制性的,全額保障性收購更容易實現。”施鵬飛分析稱。目前,新能源在全球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我國也早已提出到2020年要把碳強度削減 40%-45%的目標。為此,更應從長遠利益出發,從體制改革、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等角度加快改革的步伐。